1. 首页 > 栏目二

腐化大帝国策略详细解答 腐化大帝国最新版本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0-22
摘要:1.为何历史上欧洲的大帝国最终都会分裂,统一时间很短,而中国在历史上却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分裂时间很短?2.罗马帝国是怎样灭亡的?3.中国大历史的社会影响4.中国历代王朝是如何灭亡的?5.朱元璋是怎样惩治贪污?6.谁知道西罗马如何灭亡(请详细说明)7.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是偶然还是必然?罗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 世纪。公元前27~476 年,它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首都; 公元750~187" />

 

1.为何历史上欧洲的大帝国最终都会分裂,统一时刻很短,而中国在历史上却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分裂时刻很短?

2.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

3.中国大历史的社会影响

4.中国历代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5.朱元璋是如何惩治贪污?

6.谁了解西罗马怎样灭亡(请详细说明)

7.大家生活在三维空间,是偶然还是必然?

罗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 世纪。公元前27~476 年,它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首都; 公元750~1870 年,它是教皇国都城;1870 年意大利统一后,它被定为首都。

1969~16 年,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展开的挖掘职业,在一座公元5世纪初的罗马人墓群里,找到了450具骸骨,多数骨头的含铅量,是正常人的80 倍之多,儿童头骨则更加最牛。这些人之中,有的也许死于铅中毒,虽然未能证明这一点。根据当时的记录,大家得知罗马帝国各地,无数的人患有头痛和四肢麻痹的毛病,而这些都和慢性铅中毒的病征一样。

赛伦塞斯特是罗马治理英国时期的第二大城,因此或许能代表大部分罗马城市的状况。

罗马人对他们优良的供水体系引以为荣,通常都以铅管输送饮用水。罗马人用铅杯喝水,用铅锅煮食,甚至用氧化铅代替糖调酒。普通人一生之中需要大量的铅,而吃下如此多的铅,一定会全身无力。吃下大量的铅还有另壹个恶果,就是丧失生育能力。后期的罗马皇帝经常鼓励夫妻生育更多子女,也许是由于人口减少,虽然大家并无精确和详细的人口消长数字证实这种现象,然而即使吸收微量的铅,对生殖能力也有影响,因此罗马人很也许由于喝了含铅的酒和水而致死,最后致使帝国覆亡。

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罗马帝国的灭亡经过

公元1至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它雄踞于地中海一带,俨然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然而,到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制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农业衰落,政局动荡,帝国的没落已不可挽回。

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宣告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也许是有感于罗马的辉煌,或有感于罗马文化对西方社会的长期影响,对罗马帝国灭亡缘故的探讨一直是全球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缘故是“蛮族”的入侵。然而,罗马和“蛮族”的战争由来已久,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蛮族”根本无法和罗马相抗衡,它们的入侵大都被罗马击溃。因此,将灭亡的缘故简单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影响的,罗马的灭亡必然是其内部影响造成的。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瓦解,帝国的建立,罗马的政体由共和制转为专制。统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丧失了各项政治权利,被排除在民族政治之外,由此带来了的腐败及公民觉悟的淡化。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把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作为罗马公民而骄傲,为民族服务而自豪。由于那时他们认为自己是民族的主人,有参和政治的机会,可以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能得到法律保护,能从民族获取各种利益。执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较为勤俭,腐败现象少。但从共和国后期(此时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开始,民族已完全成为君主及其官僚、军队的私有财产。完全的权力使他们腐化堕落,肆意挥霍,想方设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农奴,或干脆发动起义反抗暴政。因而,人民和统治者存在严重的对立,对民族的兴亡无动于衷。壹个丧失民心的难道还能维持吗?因此,即便“蛮族”不入侵,帝国也将在腐败中走给灭亡。

罗马的专制制度有壹个要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继承法。当皇帝去世后,帝国常因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而导致各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军队在帝国时期已完全成为皇帝的制造者,他们可以随意废黜、杀戮他们不喜爱的皇帝,推举符合其利益的人当皇帝,甚至公然拍卖皇位。各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期战争不仅使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更严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除了这些之后,虽然罗马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但由于东部希腊文明区和西部拉丁文明区之间在经济文化上有较大差异,因而帝国始终存在分裂倾给。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并最终导致公元395年帝国分为物品两部分。这就使在对抗“蛮族”入侵时,物品帝国无法团结一致,造成战争的失败。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度的衰弱及劳动力不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罗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对奴隶剥削之上的。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便让其承担繁重的劳动,致使奴隶无法通过繁殖后代来扩充奴隶队伍。且罗马的奴隶主要来自扩张和掠夺,但随着扩张的停止,奴隶也就断绝了,奴隶主又不愿在生产技术革新,造成生产衰退,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除了这些之后,对农民的压迫导致自耕农破产,农民为求生计大量逃亡,从而使兵源不足,无力抵抗“蛮族”入侵。

其中菲里普?李?拉尔夫在《全球文明史》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内部难题。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局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和活动主题,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和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第二,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难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然而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局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进步生产技术。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学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灵魂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大众的普遍冷漠而走给历史的尽头的。

研究拜占庭历史的诺曼?H?拜恩斯从相对的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缘故。他认为西罗马帝国存在文化中断的现象,东罗马帝国则没有。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诞生于互相探讨,为了维持文化,需要有觉悟地巩固对它的兴趣。罗马文明依靠互相联系,依靠从罗马城扩散到各个行省省会,接着再返回罗马加以巩固。然而,只有在没有暴力的地区才能保持这种自在联系。罗马帝国由城市行政官员以及驻守边境的军队维持,城市官员和军队成为维持整个文明结构的重要力量。而蛮族的入侵使这些相互联系的地区分裂了,蛮族王国在罗马领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国统一的行政管理。蛮族王国的建立不仅缩小了罗马帝国的领土,而且减少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帝国的防御需要金钱,由于罗马曾经为西欧地区提供了长期的安宁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战士了。

要想获取战争胜利,西罗马帝国就必须依靠蛮族雇佣军,而雇佣军是要付款巨额军费的。更加糟糕的是,西罗马帝国面临两线作战:陆地上需要和蛮族作战,海上还要和汪达尔人的舰队作战。因此,西罗马帝国的悲剧在于它没有必要的财力,在维持一支雇佣军的同时又能维持一支强大的舰队。

就像国学者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认为的,罗马帝国的衰亡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 程,它并不是发生在公元476年的壹个单一。其次,帝国仅仅是西半部灭亡,帝国的东半部则作为拜占廷帝国而幸存下来,直到15世纪中叶。因此,没有任何单一缘故足以说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它是多种力量共同影响的结局。

为何历史上欧洲的大帝国最终都会分裂,统一时刻很短,而中国在历史上却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分裂时刻很短?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壹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和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和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职业。禹接任了鲧的职位,言败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相对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大众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进步,这就为奴隶制民族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缘故: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意识;

4、夏“桀”的个人影响(整日沉湎和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因此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故事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缘故: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特别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壹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魏、韩、赵、秦)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刻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

灭亡缘故:

1、地震、旱灾等天然灾害使人民的生活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赖;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和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进步自己势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壹个封建制王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进步而来,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壹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民族。秦原是周朝的壹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春秋时期秦穆公任用虞国的百里奚为相,辅佐其施德诸侯,树大国威,给西拓展称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富国强兵政策,使其为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后秦王嬴政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民族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民族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缘故:

1、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

2、政策律法没有做及时调整,安宁治世下刑法依然残酷;

3、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陈胜吴广这样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泽乡;

4、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秦二世个人能力素质有限;

5、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汉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全球第一大帝国,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全球上绝顶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匈奴帝国战败而给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第一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国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公元九年,王莽篡夺,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全球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两汉王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灭亡缘故:

1、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晋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而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灭亡缘故:

1、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2、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

3、司马懿太长寿,强大的司马氏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其中一个,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其中一个。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265年—316年),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愍帝迁都长安,使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十六个民族,3年后匈奴族首领刘渊攻克长安,俘晋愍帝,316年西晋灭,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317年-420年),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和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灭亡缘故: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2、白痴晋惠帝无力控制全局,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导致小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前赵 ( 匈奴)、后赵 ( 羯)、前凉 ( 汉)、后凉 ( 氐)、南凉 ( 鲜卑)、北凉 ( 匈奴)、西凉 ( 汉)、前秦 ( 氐)、后秦 ( 羌)、西秦 ( 鲜卑)、前燕 ( 鲜卑)、后燕 ( 鲜卑)、南燕 ( 鲜卑)、北燕 ( 高句丽、汉)、胡夏 ( 匈奴铁弗)、成汉 ( 氐),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因此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萧梁、陈,四个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刻,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绝顶、统治年代最长的壹个,历4代8帝,共60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萧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刻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和我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探讨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和印度。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缘故:

(南朝)

1、门阀势力各自为政,门阀和皇权摩擦争斗不断;

2、受外来势力经常侵扰,经济受创,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残暴,荒*奢侈,激起地方将领叛乱;

(北朝)

1、六镇(北魏贵族将领)之乱,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争;

2、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社会矛盾,动摇民族(东魏、北齐)根基;

3、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难以驾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壹个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从头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决国号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和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为了巩固隋朝进步,隋文帝和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京师大兴城(今西安)和东都(洛阳)。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和内属的厥等都受隋朝文化和典章制度影响,外交探讨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灭亡缘故: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和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影响: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然而,像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刻最长,国力绝顶盛的朝代其中一个。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而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和南亚、西亚和欧洲民族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探讨融合,成为了放开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荣,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灭亡缘故: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进步,引起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

五代十国(907年―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民族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和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和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割据,合称十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和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9年,赵光义灭北汉,实现统一。

灭亡缘故:

1、藩镇势力依然强大,新生也无法控制,以致内乱战争不断;

2、不少君主昏庸*乱、残暴蛮横,军务松弛,贪官暴吏欺压百姓;

3、权臣勾结外族作乱,以及外族反扑中原掳掠杀伐;

4、太多,赋敛苛重,战事频繁,社会秩序、经济基础破坏严重。

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127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仓促登基,继承皇位,后南迁定都在临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有学者认为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国”。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学和科学创造最繁盛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全球比重60%,为各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进步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人口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西方和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缘故:

1、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2、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使汉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无法抵御外族骑兵;

3、联金抗辽、联蒙抗金决策失误,只看到了辽(金)的强大,没看到金(蒙)的危胁;

4、统治阶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导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败,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过重。

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壹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安宁章政事处理政务。造成了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我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盛。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后期因统治腐败和民族压迫,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退居漠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灭亡缘故:

1、贵族生活糜烂,吏治腐败,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

3、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赋税过重,外加天然灾害严重;

4、管理者不注重进修,只会用武力打江山。

明王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壹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南宋灭亡五十年后,元朝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与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进步迅速,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万邦来朝,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动向。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荣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灭亡缘故:

1、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阉党专政危害统治;

2、外敌袭扰不断,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成财政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萌芽,不注重工商业进步,大大限制商品货币的流通;

4、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

5、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

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也是中国最后壹个封建帝制民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刻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基本统一全国。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民族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进步到顶峰。1840年战争后进入近代,清廷和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放开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灭亡缘故: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慈喜)、无能(皇帝);

2、闭关锁国政策下,导致想法、制度、科技落后;

3、清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4、军队的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给),及其职能的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对外而不是对内);

5、财政赤字下,“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各项加征摊派有增无减;

6、清末铁路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激起了民怨。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85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高明,为普及历史姿势而著《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并为之详加注释。《四字歌》以四字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让你轻松记下自夏朝建立至清朝灭亡,中国四千多年间数十个王朝兴亡更替的缘由和人物。

中华民族,历史悠长。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和梁。赢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和吴,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齐宋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迨至后周,匡胤夺权。

赵建北宋,仍都于汴。稳定北方,统一江南。

西夏辽金,觊觎中原。金袭汴京,靖康国难。

高宗南渡,南宋临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时,灭宋建元。一统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灭元,建明应天。成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三桂请兵,清帝入关。

康熙宏略,皇舆拓展。战争,列强侵犯。

太平天国,昙花一现。戊戌变法,维新百天。

辛亥革命,领袖中山。缔造共和,宣统交权。

王朝统治,从此绝断。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

引述别人的见解吧 那本书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许天田(Victoria Tin-bor Hui)2005年出版了《古代中国和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和民族形成》(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该书化解了西方学术界这个多年来没有化解的难题,一经出版,立即荣获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这本书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统一、欧洲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命定的,都是偶然的、人为的。

战国七雄中,秦本是弱国,秦灭六国,是以弱胜强(第65页)。六国的战略是合纵,秦国的战略是连横(第67页)。连横最后战胜了合纵,何故?由于六国之间也是争斗关系,难以真正合纵。等到不真正合纵就要灭亡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第74-79页)。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第80-84页)。秦国得以富强的制度政策,六国也可以学,但他们学得太慢、太迟,最后学也来不及了(第85页)。秦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慎战,轻易不出手(第88页)。非打不可的时候,也善于以少击多,分而歼之。但到了非集全部国力一决雌雄的时候,秦国从不手软,例如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第89-90页)。欧洲分裂、中国统一,和地理无关。欧洲多有一马平川,中国多有高山大河、天堑屏障。黄河和多少险关隘要,曾经是秦国东进的天然屏障(第90-91页)。秦灭六国,以弱胜强,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时刻,打了57场战争,殊为不易(第96-页)。用郡县制使秦的扩张更为便利(第-99页)。秦最后终于一统天下,主观条件决不可忽略。秦始皇、李斯,雄才大略,气吞山河,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破釜沉舟,发起最后一战,九年时刻,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第99-101页)。何故秦国能制定伶俐的战略?和六国统治者相比,秦国君臣更为雄才大略、伶俐睿智。秦国用人看才能、不看出身。秦王胸怀宽广、用人不疑、放手让大臣将帅做事(第101-107页)。

早期欧洲则完全相反。1495年到1659年,不论法国还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是走自强的道路,而是自我消弱(第111-120页)。1661-1715年,英国走给自强,法国则继续自我消弱(第120-126页)。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法国,才达到古代中国的水平,拿破仑差一点统一欧洲。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像古代中国一样,实行了征兵制,有了职业军官。拿破仑也像秦国一样,实行连横的战略。在兵败俄国之前,拿破仑一直走上坡,之后就走下坡了。何故?秦国也有过多次大的失败,但最后成功了,何故拿破仑败了一次就起不来了?秦国是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打仗,这次败了,回去生聚素质,下次再来。拿破仑是靠欧洲各国的钱和欧洲各国的兵来打仗,一败就不可收拾。简言之,和秦国相比,拿破仑自强的制度政策还不够彻底、不够有力,国力还很有限,还达差点统一的标准(第127-136页)。早期欧洲士兵是雇佣兵,军官是雇佣军官、贪污腐化,资本家唯利是图,容易自我消弱(第139-142页)。欧洲长期英法相斗。英国走富国的道路,国富兵不强;法国走强兵的道路,兵强国不富;都没有找到秦国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主要由于直接进修中国,后来普鲁士最先找到了接近于秦国富国强兵的道路(第142-149页)。争城以战,盈城,争野以战,盈野,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欧洲中国,盖莫如是。但如果相对战争时代的长度,战争频繁的程度,投入兵力的数量,伤亡的数量,战争所引起的人口的减少,按人口比例计算战争所造成的人口减少,古代中国的战争都要比欧洲惨烈的多。春秋战国打了500年,从100多个民族,打到几十个民族,打到战国七雄,最后秦始皇一统天下。欧洲打来打去,并没有灭掉几许民族,早期欧洲君主实属无能。拿破仑之后,要想改变多国并存的状况,为时已晚(第149-156页)。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臣子经常直谏君主,君主经常从善如流,大家都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行仁政,从大臣到百姓,都也许弃你而去(第168-179页)。为了自强,战国七雄都搞征兵制,都搞中央集权,都搞以法治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搞得最好,按政策和法令办事,高度合理化,高度理智化,秦律的规定特别详细,力图在法律面前平等,很接近现代民族民族。这些方面,欧洲都是在拿破仑之后才逐渐赶上来。秦律虽然严苛,但公正。英国税率比法国高,但法国老是由于征税闹事,由于法国不公正。秦国比英国还公正(第178-190页)。早期欧洲民族,国不像国。没有常备军,雇佣兵腐败。民族给资本家借钱,还不起就要破产。民族自己收不了税,雇人收税,弊端丛生。后来瑞典、英国、普鲁士、法国都变法改革自强,但都没有强大到足以统一欧洲(第190-195页)。古代中国不用雇佣兵,手上没有现款也垮不了。田赋用来付款行政费。商业税收用于宫廷,现款多了,则会重赏有功之士。而欧洲君主离了商业税收就活不下去。为了富国强兵,春秋战国秦汉都重农。欧洲则不得不重商。重商把欧洲民族搞弱了(207-214页)。秦国用民力用得太狠,讲法太多,讲礼太少,重武轻文。汉承秦制,但拓展资料了这些经验教训,纠正了这些错误,中国的统一遂成为定势(第216-223)。

没有啥子是命定的,秦国的统一,德国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是逆势上扬,都是秦国、德国、日本变法图强、自强不息干出来的。全球历史的教训告知大家,未来怎样取决于你现在如何做。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民族现在的政策。国际社会将继续一个弱肉强食的全球。第三全球民族难以进步,壹个重要缘故,就是发达民族不让他们产生壹个强大的民族机器(第235-237页)。

中国大历史的社会影响

公元1至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它雄踞于地中海一带,俨然一个不可一世

的大帝国。然而,到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制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农业衰落,政局动

荡,帝国的没落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奴索主穷奢极欲,过着荒*无度的生活。他们的住所往往是一座瑰丽的建筑。其中,有

供洗澡前进行运动的回廊,有温度不一、相互连接的暖气房。每进壹个暖气房,温度就加高

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气房里,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温水冲洗,再洗凉水,最后,还要遍身涂

擦软膏,以防受寒。皇帝为了炫耀帝国的豪华,经常借各种节日和纪念日举行盛大的活

动。公元106年,图拉莫皇帝为纪念他在达西亚的胜利,连续举行123天的节日。

公元4世纪,壹个大官僚为儿子举行游艺庆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宫廷内的奢侈

腐化更是有恃无恐,仅御用美容师就多达数百人。

和此同时,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越来越最牛。今天立壹个皇帝,明天又杀掉,成了家

常便饭。在公元235年以后的50年中,竟换了10个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壹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支庞大的罗马军队正匆匆行进,他们从波斯

人那里掠夺了众多的财宝。不幸的是皇帝在回意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轻的儿子继位

差点壹个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担架上返国。

“快走!快走!”近卫军长官阿培尔在担架旁来回奔驰,时而轻揭开担架上的被子看

看。阿培尔揭被的当儿,抬担架的士兵闻到一种腐臭味,他们对此产生了怀疑,直到傍晚时

分,队伍来到尼科美地区,士兵们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来源。原来,他们年轻的皇帝早已被

人害死了,担架上担的其实是皇上的尸体。

“是谁杀死了皇帝?把凶手找出来!”激愤的士兵纷纷标准严惩凶手。

阿培尔给士兵申斥道:“你们想造反吗?皇帝死了再选壹个就是了,谁要聚众闹事,就

地处决!”

这时,壹个高亢的声音响起:“你说得倒轻快!我看,该处决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

己!你这个人面兽心的物品,壹个月就谋害了两位皇帝!”说话的不是别人而是戴克里先。

两人拔剑撕杀,阿培尔当场毙命,戴克里先被拥立为罗马帝国的皇帝。

随后,他大兴土木,建造起奢华的皇宫。在大众觐见他或是举行宫廷典礼的时候,戴克

里先身穿织金的丝制衣服,戴着缀满珍珠的头巾,穿着镶宝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许谒见他的

人,都必须对他行跪拜礼。戴克里先被奉为神明,皇权大大加强,称号也正式改为:“君

主”。这种君主制成了后期罗马帝国相袭的一种统治形式。

戴克里先执政后觉悟到,他壹个人不也许对付奴隶起义及外族入侵,因此委托好友马克

西米治理帝国的西部。于是,罗马帝国有了两个顶尖统治者,一切命令都以两人的名义发

出。后来,他们又各自为自己运用了副职恺撒。从此,这四个人分别治理帝国的一部分,历

史上称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后,继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

丁把首都迁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号称“新罗马”,为物品分治创新了条件。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终于分裂为物品两部,即以君士坦丁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

罗马城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千疮百孔的罗马帝国民怨沸腾,奴隶起义风起云涌,最著名的

是高卢人掀起的“巴高达”(意为战士)运动,起义者以农民当步兵,牧人当骑兵,转战各

地,使统治者胆战心惊。公元408年,罗马统率撤拉率领一支队伍自高卢回意大利,路经

阿尔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达战士截击,全部战利品均落入巴高达战士手中。巴高达实行

“把奴隶主变成奴隶”的政策,不断给罗马官吏发动进攻,受到奴隶们的热烈拥护。5世纪

初,一位戏剧大师编了壹个喜剧,在许多地区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巴高达运动的深得

民心。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家境贫寒,窘于生计。他祈求家中的守护神给他找个安居乐业

的场所,神对他说:“你最好是到罗亚尔河一带当‘强盗’。那里的人公正无私,你投奔那

里,就可称心如意了。”罗亚尔河一带正是巴高达活动主题的势力范围;所谓“当强盗”就是劝

大众去作一名巴高达战士。

罗马帝国陷入一片混乱之时,又遭到了新的危机:东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开进了意大

利。统率这支大军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对妻子许愿说:我要打

进罗马,把城里的贵妇给你做奴婢,把他们的财宝给你作礼物。

可是,罗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败了。恢复了生气的罗马城举行了成套的庆

典,这是罗马历史上最后一次庆祝胜利,也是角斗士最后一次进行竞技。

伶俐而有军事才能的斯底里哥决定和阿拉里克结成联盟,以阻挡来自伏尔加河的匈奴人

的入侵。这一策略受到了罗马贵族的攻击,他们制造谣言,说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来推翻

皇帝霍诺留的统治。无能而又无知的霍诺留竟听信谣言,下令处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军又一次给罗马挺进。他们占领了罗马的港口,断绝了罗

马的粮食来源。罗马城外“得得得”的马蹄声令统治者惊恐万状。

元老院决定派军使到阿拉里克那里求和。

“求和吗?可以,条件是交出城内全部金银财宝”。“那么,无论兄弟们打算把啥子留给罗马的

市民?”

“生活!”

“不过,城里还有很多人,士兵们每天都在操练,他们将进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长得越密,割起来就越省力!”

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罗马人出黄金5000磅,白银3000磅,绸料4000块,

皮革3000张,胡椒3000磅。罗马人为了凑足5000磅的黄金,甚至将金质的神像

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这些贡品,才允许罗马人出城买粮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决定打进罗马城,他给士兵们公布:攻进罗马,可以任意抢动

3天。

壹个雷电交加的夏夜,穿着兽皮的哥特人吹着牛角号,冲进了罗马城,3天3夜的洗

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壮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木。金质神像和黄金器皿装满

一车又一车,都被拉走了。

抢光、烧光之后,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言败了罗马,给意大利南部推进。不久,阿拉

里克突然死去,据说哥特人强迫罗马俘虏排干了一条河,把阿拉里克的遗体和无数宝物一起

埋在河底,接着再把水放进河里。工程完成后,全部俘虏都被杀死。因此他的葬地及殉葬品

始终未被发现。

公元476年,西罗马只有6岁的未代皇帝被废黜。就这样,这个曾称霸地中海,历时

12世纪的奴隶制大帝国。终于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下,覆没了,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

的一页。

中国历代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每一部都那么炙手可热。历史书有很多,黄仁宇的书让读者读得很轻松,感觉很新鲜。这也许是最重要的。

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历史学家。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仅就读大学一年级的黄仁宇决定辍学,先在长沙《抗日战报》职业,期间认识田汉、范长江等人。后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凭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所修的学分获密西根大学的取录,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现费正清研究所)(10年)。参和《明代名人传》、《剑桥中国史》时英国剑桥大学凯思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的科学和文明》的集体研究职业。2000年因心脏病发逝世于纽约。他的著作近年来在海峡两岸颇受欢迎,但也有许多学者质疑和批判其见解。

乍一看,他的履历并不显赫,但也许就是这有点坎坷的故事可以让他更好的去完善他的学说,《中国大历史》一书,给我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不在一人一事上做考证,而着眼于历史大局,而是着眼于中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大历史”进行评述,在名为《何故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大凡进修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进步脉络,而不也许具体到历史中的每壹个细节。进修历史如此,进修外国历史更是如此。为了这教学的需要,作者乃开始将这中国几千年历史予以压缩。而到后来,这“大历史”的综合研究方式更成为作者的一种研究进路。于是,就有了这23万字的《中国大历史》。正如书名所言“macro-history”,更多的是从宏观视野去看待历史,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纵横交叉,记录朝代的更替演变,也放到全球历史中去对比研究,从中大家可看出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

第一遍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壹个难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进步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难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进步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觉悟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但这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觉悟形态面前,只是进步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和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给,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和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放开,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新了“壹个新的高层机构”和“壹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institutionallinks)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式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有人是这么评价黄仁宇的这部书的: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然而,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和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征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壹个大意给,“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壹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和美国史有了互相相对的幅度和层次,”接着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法,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而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相对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然而却可以使大家免除习史的价格负累。因此,大家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格旋流,满足今天大众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黄仁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设多于操作”,“以满足民间最低的期望为目的”,“乃是组织简单、效能低下的政体,既缺弹性,也欠实力”。一部二十四史,绝不是二十四姓的家谱。将壹个朝代的盛衰,绕开道德评价的怪圈,而转作对壹个组织结构的效率和能力的考察,黄仁宇为解读历史提供了等于精妙的角度。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之因此成为中原农耕民族的心腹大患,并往往能取而代之,缘故不是野蛮战胜文明这类不痛不痒的空话,而在于游牧民族结构简单,行政效率高,在有限的分配和作战调动方面要比老大帝国显得更有活力。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很多错综复杂的难题归根结底是制度危机。由周公开始,中国政治家、想法家总是力图通过人为的尽善尽美的组织方法来治理这个老大帝国,但庞大又不按专业技能分科的官僚组织,仅靠教化和纪律来控制,是注定不也许适应新时代的。翻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最大的感触在于传统社会(包括觉悟形态)不要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黄一再强调中国传统社会不能用数字来管理,指的是旧中国一直缺乏量化管理的思考。道德判断代替价格判断现象越盛,则实际的技术手段就越受局限。

黄仁宇认为,在中国早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广大,在人口统计和土地测量的技术尚未准备妥当之际,从西周开始,就造成了一种人为的政治区分,即他称之为“间架性的设计”。这种设计在秦汉以后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其立足基础是遍布全国的均匀的农村组织,上端是同样结构均匀的有纪律的官僚组织,这样使中国的朝代以一种权力的架构放在壹个大规模的社会基础之上,难以在短时期内用安宁方法改造,它在明清时期丧失了其扩展性和开发性,走给内敛和非竞争性,也是中国在近代走给落后和遭受屈辱的历史根源。从秦汉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始终处于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之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不待社会多元化就先以构成集权体制,汉代取不断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通过将宇宙观、天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哲学将专制皇权合理化,构成壹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促使中国政治体系早熟,并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楷模。到清代,这一体系使中国保持了长期的秩序和稳定,然而也使民族体制的弱点彻底暴露,由于它组织简单,效率低下,是既缺乏弹性又欠实力的政体,结构上的脆弱使之对外界的压力也缺乏抵御的实力,难以成为可资改造利用以增进民权或者转变为多元社会的桥梁。

在经济上,以小自耕农为主,因此它一直是直接给各个农户抽税,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特别脆弱,使得民族的财政过于分离散漫,的实力以其能不能给大批小自耕农征取粮食及人力为守则,造成经济上只有均平主义而无经理上之纵深,而且中国经济以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并以之为全国的标准,是牺牲质量以争取数量,无意于国民经济多元化和商业的充分进步。作为本身对服务性质的组织和事业不感兴趣,更没有司法和立法的组织使经济多元化成为也许和现实。由于缺乏节省人力的动机,农具在长时期内没有显著增进仍然广泛运用。农村经济既缺乏地区间的联系,又没有各行业间的经营。筹措的办法,或是直接科敛,或是给下层加大压力,勒派额外捐输,增添不给报酬的工役。村民之间的遗传、婚姻、财产交割、殴斗纠纷等多由家族内部化解,虽然减轻了衙门的任务,却长期阻碍了民法的展开。北宋神宗时王安石提倡新法,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法作为行政工具管理国事,然而当时社会进步尚未达到足以支持这项改革试验成功的程度,新法未能成功施行。到了明朝,洪武型财政过于迁就农村经济的习性,使各地区勉强地凑合一致,背全球潮流而行,它无力扶助村镇工业和地方上的商业作进一步的进步,而且的中层缺乏经理能力,财政的实施缺乏强制性的管制工具,它的账目也没有壹个统一的标准,造成技术上的困难,在执行上愈到下端就愈加松懈,结局行政效率降低,各种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贪污行为无从抑制,灾荒不能适时救济,人民铤而走险为匪为盗,使壹个朝代走给灭亡。

在政治上,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就造成一种专制体制,可谓在政治上早熟,它缺少相互制衡机制,它的基础是儒教的纪律,这种政治权威的负面性格特别明显,当这纪律被破坏时,此极权也无法维持。事实上,维持高度的中央集权仅有纪律是不够的,当中大部分的成就,实因恐怖政治而获取,从长远角度看,也阻碍了法制的成长。由于以儒学为做官的阶梯,其影响所及使得官者和举者之间保持恩泽关系,而将公事视为次要,在这关头,儒家习性上重人身关系,而不严格尊重法治,更能产生不正规的影响,易于造成整个政体的瓦解。以纪律自重的官僚体制,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样中国传统的官僚组织不能用数目字管理。由于帝国官僚机构的执行全靠官僚的名誉自重,容易造成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使舞弊、贪污腐化和欺诈的现象等于普遍。“总而言之,专制不出于专制者的选择。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备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段,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由于官僚主义依靠社会价格作为行政的工具,因此有些权力上的斗争,原来因技术难题而产生,也要装为道德难题。对于战争的失败,组织上的重荷和结构上的大而不当是其根本缘故,不能以灵魂和信念上的运作掩饰组织上的缺陷。

在文化上,儒家的道德意识为它施政之不可或缺,可是以道德施政总离不开独断专制,大凡专制政体总离不开道德作护符。儒家传统之,注重文化上的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因此它不像壹个民族,更像由一种文化塑造成的形体。儒术的提倡固然使官僚组织间想法一致,也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即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别无它业可从,造成地方长于觉悟形态方面的言辞,短于经理上的能力。除了六经文句之外,以姿势本身为目的,从未为所提倡。由于其依赖觉悟形态的情形极为显著,却没有技术上的繁复来化解许多利害冲突,在管理千百万生灵的时候不得不借遗传的帝统,代表社会价格的总和,这种制度极易解体,引起混乱,反映了民族体制的脆弱,也暴露了这种山村文化的简陋气息。是故以红、白、黑色的脸谱论人物反映不了历史的纵深和实际意义,是将技术上的难题当成道德上的难题,于治史无益。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传统社会不要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由于传统中国就像壹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农民,两者都混同一致,缺乏个别色彩。以道德标准刑法,缺乏结构上的实力成为壹个现代民族,也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基于血缘关系构成,以抽象的道德意识和觉悟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它不能将私人财产权明确划出,更不能给予法制上的支持,暴露出它在对付私人财产难题上的制度上和组织上的缺陷。壹个民族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商业组织之原理加于国事之上,以货币作为全民管制的工具,以商业组织代替过去农业组织之体系,逐步进入以数目字管理的社会,摆脱朝代循环的怪圈和长期停滞的状况,从壹个闭关自守的中世纪民族蜕变为壹个现代民族。中国的难题在于整个体制的落伍,中国的长期革命,旨在脱离旧式的农业管制方法,进而取商业守则作为组织结构的根本。

《中国大历史》由于从宏观出发,其架构是全局性的,偶然一些细节的错误也未必能导致整体的错误,在某些方面来说,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壹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接着在欧美史相对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解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怎样为传统社不要,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还是有可取性的。当然,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这种全篇结论性的文章在没有罗列证据的情况下,是否可信就看读者的姿势面了。很多西方学术著作都有这种特征,因此在背后总是列出大堆的参考书,让读者了解其说法的来源。

黄仁宇先生应算得是20世纪中国史家中的壹个异数。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以近花甲之龄方发表首部著作,自后25年笔耕不辍,终以一介白首而成一家之言,登上个人学术事业的顶峰;更以其宏大的视野、充满魔力的笔调,写出华人全球中极具代表性的普及版本的历史书籍,倾倒了无数读者。其献身学术之执著,着实让人敬佩。而夫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之灵魂亦在先生身上得以彰显。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这项职业,黄仁宇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历史学家不能自在创新人物,把他们的生活化,以求故事精妙动人;也无法取艺术的美学角度;也不也许展现新闻人员的当场识见,观察到历史成形的经过。但这并非说历史学家的生活就非得无聊不可,他可以用延展或压缩的时刻段落,来探讨过去的;他可以建立壹个宏观的视野,或是以许多细节来描述单一;他可以理出壹个独立,或是相对不同的;他可以依循他笔下男主角和女主角的逻辑,呼应他们的情感,或是揭露并驳斥他们的立场;他可以称赞无名小卒,推翻既定的主题。历史学家可以是工匠、技师或想法家。”从中大家亦得一窥先生的历史观。

总之,黄仁宇从有别于传统史家以道德标准评判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以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见解解析历史,他侧重于从技术衍进的大历史角度来剖析历史,虽然他对西方和中国都进行了体系的解构,然而他论述难题的重点和中心一直是关于中国历史的阐释和中国未来的进步路线,这一点很容易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体味出来。他对中国历史某些方面的剖析是独到的、深刻的、睿智的,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基础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他虽然身为美国公民,然而对祖国的统一和未来的进步也时时给予深切的关注。总体说来,他在对许多历史事实和中国当前国情的解析是欠科学的,这并不是由于他的知识不足,而是他的大历史观使然。

朱元璋是如何惩治贪污?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灭亡缘故

一、相关统计:

被篡位而亡的:西汉、东汉、唐,共3个。

因反叛而亡的:夏、商、周、秦、隋,共5个。

因农民起义直接而亡的:元、明,共2个。

因农民起义间接而亡的:东汉、隋、唐,共3个。

直接亡于外族、外国侵略的:北宋、南宋,2个。

间接亡于侵略的:西晋、东晋,2个。

被革命推翻的:清,1个。

二、相关解析:

1、从夏开始的历代王朝最大的危险是反叛。各主要王朝共有五个直接亡于反叛。

2、其次是农民起义。直接亡于起义的只有两个,但间接亡于起义的却有三个。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者并不多,然而却可以动摇王朝的基础。当农民起义后,统治集团内部有人反叛时,灭亡对这个王朝来说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反叛是王朝的最危险的。需要指出的是,史界一致认为秦亡于农民起义的见解值得商榷。陈胜、吴广起事是导火索,而楚贵族项氏、秦帝国的基层官吏刘邦、萧何才是推翻秦帝国的主要政治力量。隋末也是如此。

3、直接亡于侵略的只有宋王朝。先是被金破京城掠走二帝,最后亡于元。晋虽亡于五胡乱中原,最主要缘故是内乱,即八王之乱。

4、从历史走势来看,自西晋后中华民族生存的外部压力逐渐增大。南北朝时期外来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中央。但宋以后却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八十九年的元朝,而明之后则是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满清王朝。到了1840年后中华民族(包括蒙、满在内)面临的挑战就变成全球性的了。

5、历代王朝政治的类同性。从各王朝灭亡的基本的或是主导性影响来看无非是暴政、昏政、恶政。当王朝初立除去极少数外,大多都有壹个进步期、鼎盛期,接着就进入衰败期,也就是暴政、昏政、恶政阶段,最后灭亡。进步期王朝的统治集团政治上还算清醒,鼎盛期就忘乎因此,衰败期更荒唐可笑、愚不可及。所谓中兴之主也只是昙花一现。这是各王朝灭亡的共同缘故。令大家伤心的是繁盛的宋朝确实被落后的游牧民族灭亡的。看来落后并不一定挨打,有时却可以打他人。决定因素是制度。

6、对各王朝的评价。因夏商周史料太少不敢妄评,仅对秦以后的各主要王朝从个人立场上加以评价。

最牛的当属两汉,汉族称谓就源于此,那个朝代把政治军事外交融为一体成就非凡。透过庄重不失飘逸、规范又泛着灵气的汉隶就了解汉代是如何壹个时代了。

最喜高谈阔论要数魏晋了,另外,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是男人减肥,男人对自己容貌的关心甚至到了令今人恶心的程度。是美男子最多的时代。

绝顶盛的是唐朝,赞美的资料太多恕不赘述。我只想强调一点唐诗影响了中国语言。

政治上最宽松的是宋代。虽然宋代积贫积弱,但那是中国自秦汉到现在文字狱最少的朝代。这就是何故宋朝给大家留下众多文化遗产的缘故。要了解宋代的数学论文明清的数学家是看不懂的。可惜蒙古骑兵的铁蹄踏碎了这种学术环境。

最不可思议的是明朝的政治放开度。明朝承认元朝为中国正朔,任用天主教徒徐光启主政务,为了保卫边防从葡萄牙购进大炮。重视国民教学。等等。如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不滥用酷刑,中国的历史将会如何?虽然历史不能设。因此明朝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地方。

最愚蠢的是清朝统治者及其集团。其愚蠢表现为:利用李自成造反灭明,顺手得了天下,却做了。用全国民众的血汗养着八旗;不思进取,康熙时皇宫内就有西洋管乐队,清军进关时用的火枪到战争时一点没改进;不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强壮自己,却想方设法抽取其筋骨;清朝晚年大厦将倾,却不顺应全球潮流实行君主立宪,却死抱帝制僵尸不放,祸害了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也害得大批满族同胞们辛亥革命后不知怎样养家糊口。君不见今天全球发达民族君主中立宪制民族的比例吗? 基本上走的路线都是政治腐败(一般历史书上会认为起于外戚或者宦官专权,不过,这个红颜祸水一样没有必然的联系),民不聊生天然变成,外部形态就是农民起义,接着军阀混战,混战到壹个程度以后,打破京城夺取。

宋朝和明朝是例外,尤其是宋朝是彻底的侵略战争的失败者。明朝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军阀混战而是农民起义的完全胜利,8过,和宋朝的缘故一样的是,接替者(被接替者)是侵略性质的外族。

PS:清朝虽然也是外族,我认为那不是侵略战争,而是军阀战争,明朝到灭亡的那天作为中国的主流还是没有承认清的独立性,因此,以古代的定义来讲,这一个造反的军阀而不是侵略者。

政治腐败是根本缘故,中国历朝相信人治,人治的好处就是遇到好皇帝就是太平盛世,坏处就是遇到坏皇帝(坏皇帝除了暴君、昏君以外,类似于平庸的老好人之类的懦弱软弱型的人物也算),就会天下大敌。有时候皇帝平庸天下并不乱是由于平庸的皇帝撞上了不错的重臣。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要说第壹个提出重民想法的人不好得出确定的结论,然而大家可以了解在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经过中重民想法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从《史记》中的记录就能够看出,五帝本纪中“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来说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说明氏族社会很看中百姓的生存状况,汤征诸侯。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明奴隶社会也把“民”的状况怎样当做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尚书》中夏书的五子之歌也写到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西周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拓展资料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学说,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而正是由于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帮厥民”(《尚书》)而又吧“保民”视为“德”的突出标志,强调“天命”的归属的转移是以“人王”能不能“保民”为依据的。周公就把夏灭亡的缘故归诸夏人“不克开于民之丽”,“洪舒于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把殷灭亡的缘故归为殷的后嗣诸王“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武王伐殷做《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周公谈到“慎罚”曰:“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重民想法在这时已经初具雏形了。

夏商和西周

夏朝的创始人是禹。大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舜便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他。禹登位后,推行以大度对待诸侯,平定四方。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壹个奴隶制朝代——夏朝。

禹建立夏朝后,仍然推行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禅让制。当初,众人推举皋陶做王位继承人;皋陶早死,众人又推举伯益做继承人。然而,当时禹的儿子启已经有了很大的势力。禹死后,启自立夺取王位。于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4000多年之久。

夏朝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监狱,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的第一次产生。但夏朝初年,政治并不稳固,曾经发生过“太康失国”的。太康是启的儿子,即位后不理朝政,被诸侯打败,逃到洛内。直到少康即位后,打败反叛的诸侯,夏朝才开始兴盛起来,这一盛世史称“少康中兴”。夏朝早期结束,进入中期。

帝孔甲时,夏朝开始衰落。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大量搜刮民财为自己建造宫殿,引起人民的反抗,对着太阳指桑骂槐:“你这个太阳啥子时候灭亡啊?我真愿意和你一起灭亡!”桀又用武力压迫其他诸侯国,诸侯不能忍受,纷纷叛变。这时,亳地的壹个诸侯——商进步起来了,它的首领叫汤。汤推行仁政,以大度待人,大众都很敬仰他。夏桀听说后,曾经把汤囚禁在夏台,但为财色所惑,又把他放了。汤重用伊尹等贤人,进步自己的势力。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桀的军队大败,夏朝灭亡。夏朝立国约470年,传14代17帝。

汤建立了商朝,改变历法,变更服色。经过伊尹的辅佐,商朝的国力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商朝进入中期后,王位宗室混乱,四方诸侯都不来朝见。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故商朝又叫殷朝。盘庚迁都后,百姓和平,商朝的势力从头复兴,这是由于盘庚能够遵循成汤德政的缘故。随后,武丁任用傅说,修明政,推行德教,商朝再度中兴。

商朝末年,社会混乱。商朝的最后壹个君主叫纣,是历史上继桀后又壹个出名的暴君。他宠爱妲己,兴建富丽堂皇的鹿台,大肆搜刮民财,滥用酷刑。还曾经五次东征。这非但没加强他的统治,反倒引起诸侯反抗,国内的反叛势气像开水沸腾了一般。

纣立九侯、鄂侯,及周国的首领西伯姬昌为三公。前两者都由于不满纣王之意而被处死,叔父比干强劝他改正过失,被纣挖心处死。周文王西伯听说这些事务后,暗自叹息。纣于是就将西伯囚禁在羑里。后来周朝大臣以财物和美色为代价,使纣赦放西伯,并赐给他弓矢斧钺,使他能够征讨其他诸侯。

西伯被放回周国后,影响姜尚、周公等人,势力日益强大。西伯逝世后,其子姬发即位,自立为武王,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国进攻商朝,和商军决战于牧野。周军大获全胜,趁机进攻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

周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管理,实行分封制。周王自称天子,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分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再将自己的一部分势力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分给士。再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隶。士是统治阶级里地位最低的一级,但却有权力控制平民和奴隶。这标致着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达到了顶峰。

诸侯虽然可以管理自己的领地,有分封其他阶级的权力,但必须忠于天子。要定期给周天子缴纳贡物,发生战争时要带兵保护周王。周朝经过两次分封,全国势力的诸侯达到了八百多个,这样,周王就把治理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西周共传了十二个王。第十个王周厉王统治时,严密地派人看守国人,堵住百姓诽谤的口。人民受不了。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将厉王赶走。大臣登位掌权,史称“共和”,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端。

西周的最后壹个王是幽王,他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引起了申侯的不满。由于褒姒不爱笑,幽王于是虚报军情,诸侯来时却没有发现敌情,褒姒望着累得气喘吁吁的诸侯,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于是就多次点燃烽火,后来就失去了信用。公元前771年,申侯起兵攻入镐京,诸侯们都不来援救。西周也就灭亡了。从此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败涂地,各个诸侯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相互争霸。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夏朝时,我国已经能够造出青铜器。进入商周时期后,青铜业兴盛起来。最著名的青铜器工艺品是“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所发掘出来的最大的青铜器。除了这些之后,还有“四羊方尊”等青铜工艺品也很有名。大众称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时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商时期发明了甲骨文,它是一种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原始文字,出土于殷墟。它记录了商王的活动主题,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晚商周初时期,发现了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由于古人称青铜为金,因此这种文字叫“金文”,又称为钟鼎文。它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商周时期的文字的主要造字法是象形,但也有了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 朝:

孔甲乱政,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

直至夏的最后壹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部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刻。

商朝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特别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给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然而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局,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西周

史的进步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和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和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取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和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和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秦朝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执掌秦国,公元前221年统一秦王朝建立。

准确地说:秦始皇共执政达36年,其中执撑秦国25年执撑秦朝达11年。

秦始皇用10年时刻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存在15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南方回归山东至河北道上病死.丞相赵高和李斯结谋了太子扶苏,另立其弟胡亥继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暴政,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终于爆发了以戍卒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各地反秦力量都来参与.后赵高杀丞相李斯,又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至咸阳城外坝上,子婴出城降,秦亡。

秦亡后,历史进入了以项羽为首的「楚王」和以刘邦为首的「汉王」的「楚汉战争」阶段。前202年,项羽败死,刘邦即汉朝皇帝位。

汉朝

西汉

多年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堨西汉初年,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和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负担得到堏轻。 汉文帝 、 汉景帝 时经济逐渐恢复,史称 文景之治 。 汉武帝 时政治、经济、军事都已经很强大。堨政治上,加强王权,关掉了大部分的堌姓诸侯王。纳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使 儒家 想法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想法?而且历经2000年, 民国 成立后失去官学地位,但到现在仍然是堎人最主流的价格意识。经济上,将铸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开凿 白渠 。军事上为了抵抗 匈奴 ,出现了 卫青 、 霍去病 等将领,击败 单于 。外交上,两次派 张骞 出使 西域 ,开辟了 丝绸之路 。 到了西汉后期,政局动荡。外戚 王莽 在 8年 夺取,建立 新朝 ,西汉灭亡。

东汉

23年 , 王莽 在 赤眉起义 、 绿林起义 下终于灭亡。其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 刘玄 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 更始 。其后赤眉军推翻刘玄的统治。 25年 ,自称汉朝宗室的 刘秀 在鄗县(今 河北 高邑 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汉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 建武 元年。定都 洛阳 ,史称 东汉 。 37年 终于消灭各处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传安定,史称 光武中兴 。然而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頞常最牛。 东汉中期以后, 宦官 把持朝政,皇帝的废立都受到宦官的栧制,而且宦官和 外戚 之间经常发生斗争,造成政局不稳。 184年 , 黄巾起义 爆发。 220年 , 汉献帝 被废,东汉结束,汉朝也宣告灭亡

唐朝

其实很简单,唐朝灭亡是由于统治瓦解,地方节度使过多,像啥子安禄山,史思明,就是由于节度使的关系,使他们各自占山为王,让唐朝统治瓦解,至此出现五代十国,使赵匡义有机会等上皇帝宝座,建立大宋。。

宋朝

1、内部腐败

2、军队战斗力差;

3、蒙古军队中有很多汉人部队,作战能力很强;

4、周边的金、西夏、大理、吐蕃先后亡国,蒙古完成了对宋的包围。

北宋是1127年被完颜·守绪统治的金灭亡。

南宋是被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灭亡。

元朝

元朝后期,蒙元统治者不断给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同时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依旧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由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中国复国。同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元朝灭亡后皇室血脉一直在蒙古代代相传直到1696年蒙古被清朝征服为止。

明朝

明朝的末期是内忧外患。此前有宦官之乱,英明的大臣基本被杀光,余下的再没有血性。而崇祯帝又一个心有余却能力不足的皇帝。他徘徊在诏安李自成和不诏安之间,又徘徊在和满清的战和和之间,最后坐失良机。

本来他有机会荡平李自成,兵据满清,但他一再错杀前方得力干将,导致北京沦陷。 此后南明彼此分裂,被满清各个击破,更是悲中之悲

清朝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给中国贩售导致1840年中英战争的爆发。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和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壹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战争失败后又签定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被迫割地赔款、放开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败涂地,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考,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局导致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和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由于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由于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影响下,列强纷纷在中国强行取得“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如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英国的是整个长江流域,法国的是云南和两广,等等),大有一举瓜分中华之势。因此,中国国内的排外心情高涨,引发义和团运动仇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因此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拢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科举在内等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和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职责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局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公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给瓦解。

谁了解西罗马怎样灭亡(请详细说明)

据说,洪武时期的大臣在每天早朝前,定要和妻子诀别,安排好后事,犹如上法场一般,意谓此去凶多吉少。下朝后阖家欢悦,庆贺又活过一天,真是“度日如年”。有经验的大臣都了解,上朝时朱元璋将玉带高抬在胸前,即表示心境平和,不会轻开杀戒。如果将玉带按于腹下,肯定怒火中烧,当朝必有不少人难逃杀身之祸。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大众恐怕永远也难以体味“伴君如伴虎”的悲凉!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有《朱元璋重惩贪吏》一节,其中转引明人笔记《草木子》的内容,特别讲到明太祖朱元璋将剥皮作为惩办贪官的重要刑法其中一个。朱元璋为整肃吏治,杜绝贪污,鼓励平民百姓申诉揭发。凡查实贪污款额在白银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之后,仍要剥下其皮,填充干草,制成人皮草囊,挂在公堂之上,以起到触目惊心的效果。在各个地方衙门的左侧,修筑一座庙宇,一方面祭祀土地神,一方面作为剥取人皮的专门场所,号称“皮场庙”。

数百年之后,大家仍不难想见,当年在人皮革囊相伴下明朝官员的惊恐心境。贪污腐化固然特别可恶,但这种剥皮的惩治手段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这大概是历代惩办贪吏的壹个最极端的表现,这种过激方法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朱元璋对贪吏的切齿痛恨和其本人的阅历分不开。

创立元朝的蒙古人武功之盛可谓超迈古今,他们横扫亚欧大陆,建立起疆域空前的大帝国。元朝建立后,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武力的过分自负,蒙古族统治者忽视了征服和治理之间的天壤之别,“以马上得之,又以马上治之”,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根本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又不注意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构,由此导致统治秩序的脆弱和紊乱。在元世祖忽必烈死后,政治危机时常将帝国推给风雨飘摇、动荡不宁的境地。最突出的又最激烈的冲突便是皇位之争。蒙古族和色目大臣拥有兵权,公然参和皇位之争,互相屠戮,混战不休。据粗略统计,从忽必烈去世到元顺帝即位,在40年的时刻里,有10位皇帝走马灯似的粉墨登基。这种兵戎相见的皇族恶战,对元朝统治秩序及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皇位往往被称为“国本”,也就是保证封建王朝正常运转的轴心,对皇帝的忠诚和敬业尽责又是封建社会道德的基石。皇位缺乏稳定,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躁动不安。和此同时,挥霍奢侈之风在元朝皇室及贵族中间盛行,其程度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元朝顶尖统治集团的内讧和肆意妄为,从根本上决定了元朝官府的风气。元朝公开卖官鬻爵,按官位高下各有定价。这些上任的官吏天然将任职作为巧取豪夺的良机,货贿公行,“惘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各级官吏巧立名目,公开索要,如下级参拜上司就需交拜见钱,无事白要为撒花钱,逢节则索要追节钱,庆贺生辰则要生日钱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就连负责纠察百官的肃政廉访司的官员进入衙门后,也根本不问政事和百姓疾苦,只是带着手下检称地方官员奉送的银两,而奉送的银两数量就直接决定着官员的宦途。官场如同市贩,政治腐败已到了恶疾难医的地步。

皇族、权贵及各级官吏的挥霍浪费及贪污腐化都是建立在搜刮民脂民膏的基础上,时有民谣云: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哀哉可怜!

地方官吏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及上司的索要,如狼似虎地搜刮民财,敲骨吸髓,无所不用其极,在平民百姓看来,这些冠冕堂皇的官员同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一样凶残。层层加码的盘剥和敲诈使亿万平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深渊,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元朝残暴统治的无数受害者其中一个。

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身为万乘之尊的朱元璋已是苍颜皓首,但依然无法忘却童年悲惨的记忆,特撰《御制皇陵碑》文,真切地记录了他童年的遭遇,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献到现在读来仍令人心中充满酸楚: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既不和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的佃农家庭,一家人终年辛勤奋作,却依然无法摆脱一贫如洗的状况。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春,其故乡淮北地区发生严重天然灾害,大旱之后蝗虫又起,加之瘟疫肆虐,朱元璋的父母及长兄相继过世,孤苦伶仃的他找差点一块安葬亲人的墓地。幸得一位好心人慷慨相助。朱元璋才有一片荒地掩埋亲人,但“殡无棺椁,被体恶裳”,草草了事。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使年幼的朱元璋陷入了家破人亡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他和仲兄洒泪而别,各自逃命。为讨得口粮,朱元璋经邻人说明进入僧庙作杂役。可是时过不久,连寺庙僧众也逃荒而去。孤苦无依的朱元璋只得四处乞讨,尝尽了人生的悲苦和坎坷: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

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曾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朱元璋在故事了这些刻骨铭心的苦难后,对那些只知贪污盘剥、丝毫不体恤百姓的官吏产生了切齿的仇恨。即位之后,朱元璋常常对左右侍臣讲到这一点。他说:从前我在民间,常常看到州县官吏个个贪财好色,日日驰逐饮酒为乐,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我心里特别痛恨。因此,朱元璋公布:今创业之初,若不严立法度,革除奸弊,百官定然因循故习,不能振举。今后,凡遇到官吏蠹害黎民者,绝不宽恕。

当然,国君施刑应本之国法,朱元璋也是特别清楚。他很早就重视王朝法制的建设,曾强调“礼法为民族纲纪,礼法立则人心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在统一全国之前,朱元璋就着手各种法规的制订,并谕示群臣:“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目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朱元璋的这些见解是有着前车之鉴的。元朝官府滥施酷刑,并没有能够压制住平民反抗的狂潮,也无法挽回覆亡的命运。亲身故事元末农民战争的朱元璋体会颇深。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并没有单纯推崇酷刑,而是主张用简明的法律条文治理天下。

然而,客观情况的进步出乎意料之外,明朝初年,虽然朱元璋三令五申严禁贪残扰民,但各级官吏因循元朝遗习,贪墨之风泛起,作奸犯科之事频频出现,大有屡禁难止之势,大众形容当时的情景为“赃吏贪婪,如蝇蚋之趋朽腐,蝼蚁之慕腥膻”。这使朱元璋极为恼怒。刘辰《国初事迹》曾载:朱元璋于建国之初,编定刑律颁布于各级官衙,谕令遵行,岂料犯法者特别多。朱元璋曾愤愤地说:“我欲铲除天下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今后犯赃者不分轻重,皆诛之。”素以性格刚断、行事果敢的朱元璋完全无法忍让这种局面的延续。他公开扬言:“从吾命者,五福备于身家;不从吾命者,五刑备坐于家身。”出身草莽的朱元璋大开杀戒,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对贪官污吏的屠戮拉开了序幕。

明朝初年发生了著名的“四大案”,即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谋叛案;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贪污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谋叛案。胡惟庸和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而“空印案”和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官吏大规模的镇压。

“空印案”发生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根据明代的财政制度,每年各个布政使司及下属府州县都要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师户部,核对其所在衙门交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在审核经过中,户部常常会发现双方账目不符之处,一旦如此,就要驳回原册,勒令该地计吏从头填报,盖上原衙门的印信,从头上交审批。可是,大多数地方和京师相距遥远,远则六七千里,近亦三四百里。在当时交通条件等于落后的情况下,这种往返会耽误十几天、几十天,甚至多少月的时刻。为避免不必要的奔波之苦和时刻浪费,各地计吏均带着盖有官印的空白册页,准备遭户部驳回时,遵照户部数额,立即从头填报。这本来是衙门中习以为常的惯例,没想到细心的朱元璋发现后,认为这是各级官吏营私舞弊、欺上瞒下的恶劣行径,立刻勃然大怒:“吏员竟敢如此欺朕耶?户部主事容隐,各省天然胆大妄为。”下令处死户部尚书及各地布政衙门的主印长官,佐官杖一百,发配边地。“空印案”中涉嫌被处死者有数百人,受杖发配者达数千人,一时震动天下。

不过,和发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贪污案相比,“空印案”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朱元璋特别痛恨不时出现的贪污现象,他主观上判断朝廷中掌管钱谷、刑名等事的六部,是天下官吏贪污的最主要源头,因此对六部官员备加提防。郭桓为当时的户部侍郎,1385年,有人揭发他和北平(今北京)官吏李或、赵金德等人通同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闻之大怒,下令锦衣卫拷讯涉嫌官吏,结局这些人供认:和他们勾结的还有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志德等人。据记载,这些人的主要犯罪事实为和十三布政使司盗卖入仓官粮,及接受浙西等府贿赂、卖放秋粮等。对于牵涉面如此广泛的重大案件,朱元璋的处理是特别果决的,六部中凡有官吏和此案有染者,“举部伏诛”,同时,十三布政使司中管理官粮的官吏也尽数斩杀,“系死者数万人”。

执法贵在公正严明,朱元璋提倡“法贵简当”、“使民寡过”的立法宗旨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就拿上述两大案件来讲,就颇有可议之处。当时已有朝臣提出异议。如宁海人郑士利就对“空印案”提出反驳。郑士利之兄郑士元是一位刚直而有才学的官员,官至湖广按察使佥事。“空印案”事发后,凡各布政使司内主印者皆死,佐官杖后戍边,郑士元也因此同坐入狱。当时朱元璋盛怒之下,诸位谏官都不敢劝解。郑士利因兄长涉案,惟恐被人指为公济私,故而直到郑士元戍边之后方才上书数千言,申辩“空印案”之冤枉。他在上书中讲道:“陛下追究‘空印案’的缘故,大概就是担心奸吏用空印纸为文欺骗百姓。然而,公文转移必须完印方可承认,将两个夹缝印拼合方才有效,即使得到一印一纸也无丝毫的用处。钱谷的数量必经多次核对,在省府核对无误之后,至户部才能最后确定。省府距离京师,远者六七千里,近者也有三四百里,如果在户部核定后,再回本省府加印,如此往返非数年不能完成,因此各府省先加盖印章,至户部再填写数字,这种权宜之计由来已久,并非今天官吏所发明,何足深罪?”

郑士利还进一步强调:

民族在制定法律条款之后,必先明示天下,而后触犯条律者,可明确其为明知故犯。但自我大明开国到现在,未尝有惩治“空印”的律条,各级衙门前后相承,不知其为大罪,如今一旦全部诛杀,怎样能使受诛者心服?朝廷招求贤士,安置于重要职位,人才难得,而那些位至郡守者。都是数十年所成就的通达廉明之士,非如杂草,可刈而复生也,陛下为何以不足之罪而坏足用之材!臣窃为陛下惜之!

郑士利此疏语语中肯,有理有据,实为发自肺腑之言。没想到朱元璋览后大怒,命御史推问幕后指使者,郑士利慨然一人承当。万幸的是,自感必死的郑士利只是和其兄一道充军发配。

诚如郑士利所云,“空印”一案在定性及量刑诸方面存在的难题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法律是民族赖以维护的纲纪所在,量刑定罪必须以事实为根据,“空印”之事并非完善无缺,但作为体谅下情、进步办事效率之举,为行政部门之惯例,相沿已久,无足厚非。明朝在法例规范之中也并未涉及,此种行为本身并没有触犯律条。朱元璋所怒所疑,乃是这一行为可为下吏贪赃枉法开始方便之门,但这只是一种也许性,定罪必须有相应的犯罪事实,不能以一种“莫须有”的也许性作为定罪的依据。

其次,既然没有明确的犯罪事实,即兴大狱,广事株连就更加背离了法律的公正,大有独断专横、滥发*威的意味。将各级衙门主印者一概诛杀,佐吏也同时受杖发配,牵连人员达数千人之多,朱元璋的处理可谓不公。显然,虽不能说这些被惩官吏均为清白无辜,但其中蒙受不白之冤者必定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一概被剥夺了申辩的权利,其他朝廷官员畏于朱元璋的*威,也不敢上言,就连以死上谏的郑士利也被同坐。朱元璋出于对天下贪官污吏的切齿仇恨,决意诛除民害,其本意似无可非议,然而这种一味猜疑、蛮横专断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王朝法令的破坏,其量刑定罪完全出于皇帝的臆断,将国法置于一边,其结局并没使人有为国除奸、大快人心的喜悦,相反却令人产生“伴君如伴虎”的畏惧。

如果说对“空印案”的处理有草营人命之嫌,那么对“郭桓贪污案”的惩治就更让人感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了。《明史·刑法志》在记载郭桓案起因时,曰:“帝(即朱元璋)疑北平二司官吏李或、赵德利等和郭桓为奸利。”可见,这件涉及全国的重大案件的发案仅仅是出于朱元璋本人的怀疑,接着又依据这些疑犯的交待,广事株连。试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重刑之下,焉有不诬?朱元璋并不追究这些人所述的真伪,便大开杀戒。礼部、刑部、兵部、工部等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举部伏诛”。

可以想象,“郭桓案”事发后,一时刻偌大的官僚机构尽被诛杀一空,其惨况已是不堪入目了,但六部官吏必须和地方官吏携手方能盗卖官粮,因此,天下各级衙门中和钱粮之事有涉者均在劫难逃。朱元璋概不留情,“死徙数万人”,真是血流漂杵,惨不忍睹!显然,这并不像在惩治一起贪污案,而似乎是对天下官吏的一次有预谋的大。朱元璋还郑重其事地追究被盗卖的官粮,其依据同样是被拘官吏的交待,结局“寄染遍天下”,各地中豪之家皆被牵连,无不倾家荡产,这似乎又是朱元璋对天下富民的一次有预谋的搜刮。

朱元璋对“郭桓案”的审理和处置,不仅罪名“莫须有”,而且和王朝法律条文背道而驰,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天下民众的不满和愤怒,参和弹劾的御史全敏、丁廷举等人成了朝野谴责的众矢之的,这使得蛮横专断的朱元璋也慌了手脚。为了平息天下人的怨气和不平,他连忙着手挽回局面。他一方面亲自下诏公开郭桓等人的罪状,另一方面将负责审理此案的吴庸等人处以极刑,并宣言道:“朕下诏责令有司诛除奸恶,没想到他们竞做出这等奸扰百姓之事,今后凡有此事发生,遇赦不宥。”他将郭桓一案产生的负面效应完全归咎于办案官吏,其实这一切的主使皆为朱元璋本人。

和朱元璋本人立言和行动自相矛盾一样,有明一代所制订的法律体系也形成自相矛盾的双轨制,一是所谓《大明律》体系,一是所谓《大诰》体系。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召集重臣依据唐朝律令制订王朝的新法律,经过反复修订,直到洪武三十年(13年)才最后正式颁布。《大明律》体系基本反映了朱元璋一贯倡导的“法贵简当、使民寡过”的立法想法。而在《大明律》制订的同时,朱元璋本人亲自审决了大批的案件,包括明初四大案,《大诰》就汇集了朱元璋对这些案件处置经过的详细记录。“颁之臣民,永以为训”,即作为日后官吏量刑定罪的范例,《大诰》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颁行,次年又颁布了《大诰续编》、《三编》。朱元璋处置的案件大多涉及贪渎,正如同对待“空印案”和郭桓贪污案一样,朱元璋一概从严惩处。据不完全统计,以凌迟、枭首、族诛等处置的就有几千个案件,弃市下面内容判决的更多达一万多起。

另外,朱元璋在审理经过中所运用的酷刑更是名目繁多,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如断手、剁指、挑筋、刖足、黥面、枷死、剥皮实草等等,不一而足。除了在文章开始引用的赵翼《廿二史札记》所记载的情形外,明人李默在所著《孤树裒谈》中对朱元璋发明的多种酷刑作了等于细致的描述:

国朝初年喜用重刑,凌迟处死之外,有“洗刷”,马上置于铁床之上,浇以沸水;有“铁帚”,以铁制扫帚扫去皮肉;有“枭令”,以铁钩钩住后脊悬吊;有“称竿”,即把缚在竿杪之上,似半悬而称之;有“抽肠”,也是把人挂在架上,以钩钩入谷道而出;有“剥皮”,剥赃官贪吏之皮,置公座之侧,令代者见而知儆惩之意。

种种刑罚无奇不有,惨无人道,令人发指。《大明律》明确废除了历代相承的黥、刺、劓、阉等酷刑,而朱元璋发明运用的酷刑要比这些刑罚残虐百倍。大讲“礼法为国之纲纪”的朱元璋,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率先破坏了民族的法律。以“空印案”和郭桓案为例,朱元璋名义上以惩治贪污为理由,却以证据严重不足的罪责擅兴大狱。拷讯成招,广事株连,不问真伪,充斥着蛮横和,没有丝毫的公正平允可言。

在这样滥施*威的君主统治下,各级官吏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地度日如年。这种滥施刑罚的恐怖主义的统治方法使绝大多数官员噤若寒蝉,惟恐招来杀身之祸。根据明人笔记的说法,朝堂之上,朱元璋是否下决心大批。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要是这天他揿玉带在肚皮底下,便是大风暴的信号,准有大批官员被杀,满朝官员吓得面无人色,个个发抖;要是这一天,他的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大概就不会多。朱元璋真可谓将中国历史上专制帝王的*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似乎已不像一位统治天下的君王,倒像一位十足的丧失人性的屠夫,而那些大臣都成为可以任意屠戮的羔羊。偌大的殿堂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血流满地的屠宰场。

当时有人为朱元璋这种滥施酷刑的行为辩护,说宋元中叶统治者专事姑息,赏罚无章,导致了民族最后败亡,因此朱元璋为痛惩其弊,才制定严刑峻法。官任平遥训导的叶伯巨指出:“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举一动都要使子孙有规可守,况且刑者为民之司命,不可不慎。”而正是在朱元璋这种“刑罚己出”的错误导给下,明初案件审理出现特别反常的现象:“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狱之平,岂易得哉?”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朱元璋不顾具体犯罪事实,对司法审判过多干预,独断专行,致使各级官僚在断案之时一意揣度朱元璋的意旨,务求严苛,以求得朱元璋的欢心而根本不顾是非曲直。如有官吏根据事实平反冤狱,却往往科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这怎能保证司法的公正呢?

明初,对朱元璋的酷刑政治最具代表性的评价要算解缙的上疏了。在这篇长达数千言的上疏中,解缙慷慨陈词道:

窃臣曾听到过“令数改疑,刑太繁玩”的古训。我朝开国到现在,将近二十载,没有几时不变之法,也没有一日无过之人。

接着,解缙还深入剖析了朱元璋专求苛厉的态度对明朝官吏作风的影响:近年以来,朝廷纲纪不肃,专以审断囚犯多寡为勋劳,根本无助于培养清廉公正的风气。御史纠弹,都是遵承皇帝的密旨,每当听说皇上要有赦宥之令,则必故意争执。以为如此,就更能体现皇恩厚重,这都是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为了迎合朱元璋严刑厉法的意志,明朝众官都以多拘囚犯作为自己政绩的表现。御史弹劾朝官,都是密承朱元璋的私意。甚至在朱元璋有心宽宥天下罪犯之时,这些官吏百般阻挠,试图以此显出朱元璋的恩德,博取朱元璋的欢心。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天下官员毫无贤愚之分,只须多拘囚犯即可:进入刑部就无枉直之判,必得从严惩处”的大结局,朱元璋的意旨就是民族大法,任喜怒为生杀,官吏专以苛迫为己任,毫无忠奸之辨。

洪武以后,许多后世的士大夫似乎对朱元璋严刑厉法颇多赞许之词,如方孝孺曾描述当时情形云:“郡县之官虽然远在穷山绝塞之地,距离京师万余里外,都悚心震胆,犹如皇帝之神明亲临其庭,不敢稍加放肆。如犯有毫发出乎法度、悖于礼义之事,朝廷定会朝夕之间予以惩办,注重名实辩否,真是前古所未有也。”就连被誉为清官的海瑞也对朱元璋的政绩推崇备至,他曾说:“我太祖高皇帝爱民如子,秉承《周礼》护保黎民如赤子之意旨,对于毫发侵渔百姓者立加惨刑,数十年天下民得安生乐业,可谓千载一时之盛也。”《明史》撰写者们也对当时吏治颇有称道之语:“一时刻,天下守令畏惧触犯科条,洁己爱民,吏治焕然大变也!”

从保护天下平民百姓的权益出发,明初严惩贪官污吏种种举措,无可非议,由于它是以维护黎民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朱元璋出身贫苦,曾深刻尝试到官吏贪暴对百姓的生计和王朝政治的危害,元末农民战争的亲身故事更使他不能坐视官吏的营私舞弊。他万分担心大明王朝的命运,千方百计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打击欺上瞒下的行为,同时为了杀一儆百,不惜施用重刑酷法。小编认为啊,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属于官僚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斗争,对于普通百姓的损害并不特别明显,甚至应该说,具有等于大的积极意义。贪官污吏的收敛无疑是百姓的福音,对贪官污吏财产的剥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民族财政收支的困窘,减少了对无辜百姓的摊派。

然而,在朱元璋惩治贪污的行动中,矫枉过正的消极影响也是特别严重的。不能不能认,朱元璋严刑厉法,大开杀戒,无论对贪官还是清官,震慑力是可想而知的。功高望重的公侯尚且避之犹恐不及,一般官吏更是整日惶恐不安,不知什么时候大祸临头。表面上看起来,各级官吏都努力廉洁自守,但这种局面是极不正常的,各位官吏每天只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哪还有心思顾及其他?而且动辄得咎,并无申辩的权利,每天生活于恐怖之中,只想到苟延残喘,哪还有心思忠君爱民追求政绩呢?因此,后世士大夫在脱离当时具体环境之后,出于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对朱元璋大加褒美,不免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一国之君应倡导各级官吏遵守民族法令,违法者必究,而不能让全部官吏无端受戮,生活于恐怖之中。即使这种恐怖统治可以在一段时刻内使国内政治清明平静,但这种清明平静是虚而可悲的,也是无法长期维持的。

更有甚者,朱元璋在惩治贪污的经过中,往往是亲自审理,对于犯罪事实的判别并不是依据法律条文及事实真相,往往臆度专断,同时随意施以惨刑,其结局屈打成招,广事株连,“锻炼”成狱。这种真伪不分、忠奸不辨的惩办只能使天下百姓对当朝感到失望,“法度严而民玩”,“法网密而民不从”,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况。这又给了那些阿谀奉迎的官吏以随意诬陷、挟仇报复的可乘之机。

由于广事株连,官员动辄得咎,到朱元璋统治后期出现了“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的局面,也就是说,大批官员被戮,直接影响到民族机器的正常运转。对此,相传刘基等人也婉言上谏“严冬过后,必有阳春”,“诛戮太甚,恐伤和气”,朱元璋本人也明确觉悟到了这一点,故而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令道:

朕自起兵到现在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对于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不过此为力挫奸顽的权宜之计,并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谨守《大明律》和《大诰》,不许运用黥、剌、刖、劓、阉割之刑。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朱元璋虽然一再告诫后世子孙不得再用惨刑,然而后世君王似乎在他的行为中悟到了更多的物品,这也就是法律条文不过是一种可以任意摆弄的玩偶,惨刑是一种加强*威的有力手段。可以说,朱元璋的示范影响确实拉开了明朝法制史上滥施惨刑的序幕。如“剥皮实草”的惩治方法就在明朝历史上屡见不鲜,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首开恶例。明成祖朱棣便是在朱元璋诸子中最能得其父衣钵的一位,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其侄建文帝的皇位,弄得建文帝下落不明,一批誓死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免成为朱棣屠戮的对象。如景清被捕后,傲然挺立,破口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拔其齿,景清且拔且骂,含血直喷到朱棣的衣袍之上。朱棣大怒,命“剥其皮,以草填充,悬挂于长安门之上,碎割其骨肉”。另外一名大臣胡闰也因大骂朱棣,朱棣命手下将他勒死,以灰蠡水浸脱其皮,剥下后,以草填充,悬挂于武功坊。明末魏忠贤专政之时,是宦官擅权,特务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魏忠贤为压制天下的不满,同样滥施惨刑。“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戮,甚至剥皮断舌,所杀不可胜数”。看来,朱元璋不仅没有成功地化解官吏贪污难题,却为后代树立了滥施惨刑的榜样,更为那些图谋帝王之位的奸恶之徒提供了“真贵”的经验。

大家生活在三维空间,是偶然还是必然?

罗马帝国的灭亡缘故众多且复杂,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多少最主要的缘故。

一,西部地区的严重经济文化衰退和蛮族化,西部地区,即罗马帝国领土巴尔干半岛以西地区,罗马城所在地,是罗马的龙兴之地和政治中心,从公元3世纪开始就有就有大量蛮族从北方南迁进入西罗马地区,到了公元4世纪末这些蛮族在西部地区已经扎根,出现了不同大致的割据势力,中央对其控制力低,于是罗马帝国一度从罗马迁都拜占庭和其他城市,导致西部和罗马城进步停滞,帝国对西部的控制力也越来越低。

二,贸易线路改变,条条大路不再通罗马

公元四世纪西部大量的贵族和商人巨贾迁往东部,罗马的元老院也越来越趋给于变成天主教会的傀儡,罗马统治者在罗马没有了话术权,天然就言败了这个已经“沦陷”的地区,改而建设拜占庭,贸易中心也从罗马搬到了拜占庭和希腊,土耳其半岛地区。

三,基督教进步迅猛,帝国政治体制跟不上社会权利阶层转变的速度

罗马帝国在公元3世纪到4世纪短时刻内完成了从镇压基督教转为臣服基督教的改变,教会的权利越来越大,超过了元老院,甚至皇帝,短时刻内罗马也没有改变基督教革命前的一套以罗马皇帝和古罗马神教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的落后导致了腐败无能,被教束缚。

三,强大的蛮族

匈人在帝国东北连年进攻,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也不短敲击着大厦将倾的帝国西部,罗马帝国越发腐败,军事上过度依赖外籍雇佣军,政治上不想和匈人发生大战,这样龟缩的对外政策导致五世纪蛮族冲进了几乎毫不设防的罗马,毁灭了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后来名义上还存在了几百年,都是以教封的入侵蛮族为皇帝,已经和古罗马毫无关系,元老院制度在中世纪也保留了下来,但逐渐没有话术权成为壹个俱乐部。东罗马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但后来也成为教会拥有较大权利的基督教民族,和欧洲其他君主国不同差异不大,古罗马文明从臣服于基督教后就开始名存实亡

宇宙中只有壹个偶然,那就是上帝的诞生,其余皆是必然。

大家今生为人,生活在三维空间,是自己的质量决定的。

禅院百科偶然、必然

宇宙中只有壹个偶然,那就是上帝的诞生,除此之外,一切全是必然。

混沌能量没有灵性,灵性诞生于结构之中。上帝确实是偶然诞生的,除了这壹个偶然,宇宙时空中再找差点壹个偶然,全是必然。

宇宙中没有偶然的现象和,一切都是必然的;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并不全是由自己的觉悟控制的;道的程序时时刻刻在运行,一切都在道中运行。

必然就是宇宙的秩序,宇宙的秩序就是必然。宇宙是由道和谐统一的,道是规律、法则。规律法则范围内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完全没有偶然的。偶然是必然链条上的环节。

大家给大天然输进去啥子样的信息,大天然将会给大家以相应的反馈。宇宙中没有偶然的现象,一切现象的发生背后必然有相应的影响在起影响。没有无缘无故的天然现象,必然的影响必然要导致必然的结局,这是程序,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宇宙是秩序,人生是必然,只有通过修行修炼,人才能从必然王国走给自在王国。

目录

关于上帝是偶然诞生的疑问

必然就是宇宙的秩序

人自我无法管理的18个必然

构成必然的18个影响

偶然是必然链条上的壹个环节

看偶然现象的必然性所阐发的启示

关于上帝是偶然诞生的疑问

沁心草提问:觉悟和结构谁先出现就像鸡和蛋谁先出现一样,必须有壹个先出现。根据《宇宙时空篇——宇宙起源》的说法,简要说来无极中无制度运动的能量偶然排列出的壹个结构导致了上帝的觉悟产生。也就是宇宙之初先有了产生上帝的结构后才有了有自在觉悟的上帝,而这个产生上帝的结构又完全来源于个偶然。我在领会这个概念上存在一些困难。请容我阐述我的困惑,这个难题牵扯到上帝怎样诞生,这是一切因果之初因,一切故事的开头,对我特别重要,因此希望导游能再说具体一点。

领会难点1,无极是如何产生的?

答:无极就是无极,不存在如何产生的难题,老子曾经感悟到的“像帝之先”指的就是无极,也就是说上帝没有诞生前就存在无极。“无极”的情形是:无外无内,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虚无实,没有时刻,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灵魂,是一派清明,又是一片混沌,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无。

领会难点2,无极中何故会有能量?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上帝创新或定义了能量而不是能量导致了上帝的产生,可事实却是上帝之前就有能量,那么这种能量到底是一种啥子能量?谁把它安放在无极中?这个能量是有个量度,还是无限的大?

答:这是负宇宙能量,我(雪峰)无法用现在的语言解释,除非我把你带到太初你自己看,领会了无极,也就能领会这个能量,上帝之前没有生活,因此不存在“谁”的难题,这个能量可以量度,但大家没有量度的能力和办法。

领会难点3,这第壹个偶然是怎样发生的?

通常大家在解释偶然发生时,大家会思考给它壹个很长的时刻段。比如,把一块瑞士机械手表拆碎到每壹个最小零件(约有几百个大致不等的部件),接着把它们放到壹个盒子里不停的摇啊摇,摇它一亿年,问有没有一天会摇出一块完整的手表?我说有也许,由于盒子里有那块表需要的全部部件,只要加上壹个时刻无限,一直摇到天荒地老去。我更想说不也许,由于壹个最好的手表匠照着图纸用最精密的工具也要好几天才能把全部部件从头组装成一块完整的瑞士机械手表。

产生上帝觉悟所需要的结构一定比瑞士机械手表的机构要复杂得多。手表尚且需要壹个有觉悟手表匠去完成结构的拼凑,那么产生上帝觉悟所需的结构又怎样偶然随机的产生呢?

答:请允许我用壹个刺伤你自尊心的例子回答,一头猪在思索:这人类到底是怎样把壹个铁疙瘩放到月球上去的?这头猪要想获取答案,必须先修炼转世成人。无极中的能量是一,瑞士机械手表由零件构成,天壤之别。

领会难点4,在无极中连时刻这个概念都没有,那么能量的无制度运动怎样领会,有不需要时刻而存在的运动吗?

答:负宇宙本身不存在时刻,无极中的能量是负宇宙能量,你的想法是能量,你的想法在运动,你的想法需要时刻吗?产生想法的经过需要时刻,但想法不需要时刻。这是思考上的难题,许多人类不领会的天然奥秘就是思考的难题,你是头朝下生活着,还是头朝上生活着?

领会难点5,如果无制度运动的能量能产生壹个奇特的结构,那么宇宙中难以计数的原子里都无制度运动的电子,但大家并没有看到哪壹个原子产生了奇特的结构,结构又产生了觉悟。

答:无极中的能量是反物质,而原子里无制度运动的电子是物质,无极中的能量是自在运动,而原子里的电子看似是无制度运动,但全部的电子受外界力的左右,这风马牛不相及。

道歉:我在回答难题是用最能说明难题的语言和方法,不是专门指提出难题的人,望领会。

必然就是宇宙的秩序

大千全球,万象纷呈,光怪陆离,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宗。从天体运行、风云变幻、虫鸣鸟叫、草生花开,到沧桑变迁、民族兴亡、人事盛衰、病痛灾难,一切的一切看似无常偶然,实属有常必然。

必然就是宇宙的秩序,宇宙的秩序就是必然。

浩瀚的群星,每壹个必然在各自的星系星群内以一定的路线、速度,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有些在到达一定的时空时,必然被其他引力拽出轨道,成为陨星,燃烧在辽阔的天空,来点缀苍穹。

风起浪涌、潮起潮落、云升雨降、雪飘雾罩、雷鸣电闪、海啸轰鸣、台风肆虐、火山爆发、地震裂变、江河泛滥、沙尘满天、鸟雀失踪、早晚出霞、彩虹昭天、日食月食、四季更换,都是地球运行,太阳热能,月亮引力,人类活动主题所导致的必然。

候鸟迁徙、蛙蛇冬眠、白灵晨歌、雄鸡报晓、昆虫泛滥、细菌繁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蔓藤缠绕、桂树飘香、花开花落、葵花给阳,无不是时序造成的必然。

大陆漂移、地壳裂变、雪山融化、小岛消失、江河改道、高山滑坡、山峰增高、岩石风化、沟壑纵横、沙丘推移、石缝出泉、瀑布挂川,河流运沙、三角洲出现,无不是地球运动所形成的必然。

埃及、亚西利亚、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早期大帝国消亡了,第三帝国不见了,殖民地逐渐不存了,联合国出现了,欧共体发芽了,美元通行全球,英语横扫天涯海角,这不是人为,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凯撒和亚力山大走了,秦始皇和成吉思汗过去了,拿破仑、不见了,斯大林、罗斯福、等一代伟人也消失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骑毛驴回娘家的没有了,小车出现了;推独轮车跑运输的结束了,卡车代替了;弓箭长矛隐遁了,机枪导弹逞威了;侦察兵的视野太小了,间谍卫星升空了;算盘珠子太慢了,计算机出现了;信息量姿势量以几何基数膨胀了,光盘和PC网络铺天盖地登门了;人拉肩扛效率太低了,大量的现代化机器承包了;人工操作精度误差太大了,机器人来临了,这是人类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必然。

近亲繁衍后代弱智,滥*缠身,暴饮暴食肠胃不适,起居无序体弱气虚,乱饮胡吃异病即起,胡言乱语倒霉咫尺,胡思乱想头痛脑胀,不避禁忌灾难忽至,闷气郁结癌症光临,心思歪斜心脏病起......种啥子样的籽,发啥子样的芽;开啥子样的花,结啥子样的果,人体就像一部复杂的PC,输进去啥子样的内容,将反馈出来啥子样的信息,这是必然的程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青春即至,经水涟涟;胎儿临盆,奶水绵绵;男长胡须,女孩子;更年即至,月事停止;年迈体衰,皮肤松弛,胎儿——婴儿——少年——青年——壮年——更年——老年,都是生理进步变化的必然。

狼不吃草,羊不吃肉,蝙蝠夜出,猫头鹰白日睡觉,猫知捉鼠,狗懂护院,牛能耕地,马可配鞍,象产一头,猪生一窝,鸟蛇生蛋,蛙鱼产卵,树不结瓜,秧难生果……这是大天然生态平衡的必然。

月圆了必缺,月缺了必圆,物盛了必衰,人强了必亡,水多了必*,火炽了必焚,苹果必然要落地,瓜熟了必然要落蒂,无根的必然要腐化,肉体必然要死亡,无知者必躁,愚昧者必噪,聪明高者必圣,灵性高者必贤,得道者必神,超凡脱俗者必仙……一切皆必然。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女会挖洞。万物由不得自己选择。

人自我无法管理的18个必然

天然万象皆必然,那么人能不能逃脱必然的束缚?

大家先看人生的许多必然之处:

1. 自我的诞生;

2. 出生年月日时及出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3. 性别、身高、长相、秉赋、种族;

4. 先天性疾病;

5. 配偶、同事、兄弟;

6. 衰老、寿命、死亡日期及方法;

7. 做梦;

8. 自己孩子的性别和数量;

9. 职业;

10. 和坐牢;

11. 钱财、名誉、地位;

12. 生活中的转折、奇遇;

13. 桃花运;

14. 吃喝拉撒睡;

15. 享福、吃苦、受罪;

16. 走啥子样的路,成啥子样的人;

17. 顺境、逆境;

18. 死后去给。

构成必然的18个影响

人生有18个不可管理的必然之处,那么这18个必然又是由哪些影响构成的呢?

它们是:

1. 前世冤孽;

2. 祖先遗传;

3. 基因;

4. 宇宙力;

5. 风水;

6. 父辈行为;

7. 家庭环境;

8. 社会环境;

9. 配偶;

10. 子女;

11. 饮食及饮食起居习性;

12. 突变;

13. 信念;

14. 七情六欲;

15. 物质全球的表象;

16. 性格;

17. 神怪佛魔恶作剧;

18. 天界变化。

以上18个影响是主流,每种平均又有10个左右支流,这样就构成了180个影响,这180个影响相互复合交叉又构成了近1015个影响,这个庞大的数字构成的影响都对人发生着影响,产生着影响,这也就是人类到现在对宇宙和人生奥秘捉摸不透,迷惑不解的根源所在,也是造成人和人之间人生各自有别的深层缘故,也是导致人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必然影响。

这些影响,不要说一项项解析,就是让壹个人从三岁起每天24小时数一数,一百年也数不完。从五千年前算起,再过五千年,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你将找差点两个各方面都相同的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是必然的,了解这个必然,接受这个必然,按照必然去生活,你就是人仙。

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是必然的,那大家还进修、职业、奔波个啥子劲?干脆坐着等待算了。”

我的回答是:你若能够坐下来平静地、无怨无悔地、无欲无惧地等,那么你已经了不起了,你的功能已经很高了,你已经超凡脱俗了。难题是:你能吗?你来到人间,面临着十乘万万亿个影响的制约和推动,你无法和之抗衡,只要你是人,你就会身不由己,你必然要进修、劳苦、奔波,该干啥子你还得干啥子,该想啥子你还得想啥子,该吃的必然要吃,该打交道的人你还得和其打交道。

那么是不是说,大家只好听天由命,毫无办法了?

不是,完全不是。

以上所谈的只是对大众而言,当大家认识了宇宙的奥妙,了解了人生的真谛,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刻、空间来从头调整大家人生的坐标点和坐标系,一旦开始这么想、这么做,大家就不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了,大家人生的轨迹就开始了变化,“超出三界外,不在无行中”,大家通过修行修炼就可以超越人生,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摆脱“五行”的束缚,直达彼岸。

结论是:宇宙是秩序,人生是必然,只有通过修行修炼,人才能从必然王国走给自在王国。

修行修炼要有目标,那么大家的目标是啥子呢?

最低目标:健壮、富裕、自在。

中期目标:入俗脱俗、涉世出世、尽心了心、就凡超凡。

顶尖目标:超越时空,奔给永恒。

总体目标:获取最佳人性。

偶然是必然链条上的壹个环节

必然的结局是由一系列的偶然组成的。

宇宙是由道和谐统一的,道是规律、法则,规律法则范围内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完全没有偶然的,道统御着宇宙万物,它的权限其广无外,其狭无内,因此,宇宙中发生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每壹个偶然都是必然的,每壹个果都是有因的。人生和生活的进步演化经过一个程序,输进去啥子样的信息就会得到啥子样的结局,虽然产生结局的方法方式有多种,似乎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是必然的,比如死亡是结局,但方法方式有无疾而终、病死、丧生、战场丧生、水溺、火烧、气死、笑死、噎死、踏死、自杀等等,等等,死亡的方法大家无法选择,由于那是必然的。

眼睛里突然钻进一微尘,走路时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上街让小偷偷了钱包,上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下楼梯不小心拐了脚,过马路被自行车撞了一下,吃饭时油渍掉到了新衣服上,他乡突然邂逅故知,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莫名其妙地心神不宁心绪烦躁等等,等等表面看起来都是偶然的,实际上都是必然的,有句千锤百炼的经验拓展资料,说“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就是说一切都是必然的。

看偶然现象的必然性所阐发的启示

加拿大77岁的老汉卢西安·诺尔特3年前买**中大奖,获取等于于一亿人民币,飞来横财的结局是:

1. 由于卢西安将大部分奖金送给了儿子、邻居及亲戚,令老伴等于不满。夫妻俩经常为此发生争吵,情感逐渐破裂。最终,妻子和卢西安离了婚,弃他而去。

2. 儿子丹尼尔对老爸被邻居骗走500万加元感到愤怒。现在春季,丹尼尔替父亲出面,将他的4名邻居和他前妻的一名亲戚告上法庭,指控他们占父亲卢西安的实惠,非法侵占他的大奖。这场官司将年老体弱的卢西安弄得焦头烂额,也让他和全部邻居和亲戚反目成仇。

3. 9月1日,丹尼尔和妻子特蕾莎为了庆祝他们家中修建的豪华泳池竣工,邀请多名好友来家中举办大型派对。然而,特蕾莎竟不知何故掉进泳池活活淹死了,遗体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人在泳池底部发现。

4. 9月18日晚,丹尼尔正在他位于蒙特利尔市郊区的家里休息。宠物狗突然跑出了院子。丹尼尔急忙跑出去追狗。没料到,刚出院子,他就被一辆高速驶来的吉普车撞倒,当场遇难。

以上中有三个偶然件:

一是“特蕾莎竟不知何故掉进游泳池活活淹死了”;

二是“宠物狗突然跑出了院子”;

三是恰好“他被一辆高速驶来的吉普车撞倒,当场遇难”。

这三个单个地来说,都是偶然的,碰巧的,但当大家纵观全局进步动向来看时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宠物狗偏偏在丹尼尔休息时突然跑出了院子,丹尼尔跑出去追狗时偏偏驶来一辆高速行驶的车恰好撞倒了他。

谁让那条宠物狗不早不晚恰好在高速行驶的吉普车驶来时突然跑出了院子?是狗自己想跑出院子吗?

启示是:

1.没有偶然的现象和,一切都是必然的;

2.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并不全是由自己的觉悟控制的;

3.道的程序时时刻刻在运行,一切都在道中运行。

从中大家觉悟到啥子呢?

1.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福了,要惜福,不可挥霍,要保持简朴。

2. 不奢望得意外之财,一切靠自己劳动创新,大家不、不买**、不参和赚取暴利的任何活动主题、不投资股票交易、道不拾遗、永远不期望一夜暴富。

3. 正负能量之和为零,获取的多,失去的多,因此尽量付出,而不获取。

4.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因此任什么时候候要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要平稳进步,稳步前行,否则,祸患会随时降临。

5. 道在运行,程序在起影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的中心要放在完善最佳化自己的反物质结构上,放在良好质量的修行修炼上,而不要把时刻和精力放在怎样去拥有物质财富和地位名利上。

6. 不论啥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要了解那是因果关系的必然,因而不怨恨任何人,要多从自身找缘故,而不是从“宠物狗”和“恰好疾驶而来的吉普车”上找缘故。

7. 每壹个人的前方或许有祸患在等待,伤残、绝症、灾难、损失、牢狱等,防范祸患发生的最佳途径是谨守上帝之道,在一言一行一念一想一举一动上给真善美爱信诚靠拢,多付出,少获取,多奉献,少享受,如此,即可摆脱祸患,逃离不幸和灾难。

8. “宠物狗突然跑出院子”是受程序驱动所致,或者说是某种看不见的觉悟在操作,从中应当了解,作为大家人生和生活导游的我,我的所言所行和对大家的引导不全是我自己的觉悟所控制,而是道在操作,由于我并不存在,我早已在中丧生,现在的我只是上帝和大家之间的壹个媒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