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为元神之府出自哪本书 脑为元神之府出自
1.血之府 髓之府 肾之府 胸之府 精明之府 元神之府 筋之府各啥子位置
2.作为一身的“主宰”,是人体灵魂的“百神之会”,到底有啥子影响
3.神庭简介
4.中医是怎样认识大脑的?人何故会衰老?中医有四大见解
5.人体中四海出自何处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因其形态上多中空类腑,功能上多“贮藏精气”似脏,既有别于腑,又不完全同于脏,故名之曰“奇恒之府”。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中除胆属于六腑、和肝相关外,余者和五脏、六腑皆无表里配合,此即奇恒之府有别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征。
奇恒之府皆有贮藏精气的影响,其和人的灵魂活动主题、气血的产生和运行、水谷饮食的消化和吸收、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其营养源于五脏精血,其功能的发挥和五脏的关系特别密切。现分述如下:
1.脑。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功能有二:①贮藏脑髓。髓为水谷精微化生,沿脊骨上行入脑,而成脑髓。如《灵枢。海论》所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②主管灵魂活动主题。《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荑》中说:“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之说,并释曰:“今人每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亦云:“灵机记性在脑”。指出脑具有主司人的灵魂记忆,以及人的听觉、视觉、肢体运动等影响。故髓海充盈,则灵魂充沛,身轻有力,记忆力强;髓海不足,则灵魂萎顿,记忆力弱,运动失常。即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脑转耳鸣,则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的生理、病理和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古代医家将脑的功能归属于五脏,如《灵枢。本藏》曰:“五脏者,因此藏血气魂魄者也。”《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灵魂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因此,中医学将神的功能归五脏分属,而由心主司。五脏精血充足,则脑得所养,功能正常;若五脏功能失常,则脑失所养,功能失常。在临床上,脑本身的病变,主要从心、肾两脏论治。由于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故脑髓不足及其相关病变,如大脑发育迟缓,五软五迟,或久病房劳耗精而致精亏神呆(如小儿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或老年性脑萎缩等),多属于肾精亏虚、髓海失养,以补肾填精之法治之,常获卓效。而由于外感六*、内伤七情等阻滞气机,导致脑髓功能失常,如见癫证、狂证,及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多属于心窍被蒙,或心神失常,当以清心泻,化痰开窍,或养心安神之法治之。
2.骨和髓。骨即骨骼,具有贮藏骨髓、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影响。髓即精髓,包括骨髓、脊髓、脑髓,具有充养骨骼、营养脑窍影响。由于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因此骨骼的生长发育、骨质的强弱及精髓的盈衰,皆和肾中精气密切相关。故《内经》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之合骨也”(《素问。五脏生成论》)等论述。由于“齿为骨之余”,因而牙齿的生长和病变,亦可以反映肾精的盛衰和病变。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髓有所充,骨有所养,齿坚骨壮,生长发育正常。如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言:“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若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骨失所养,则见小儿齿迟、囟迟,骨软无力,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或老人,则见腰酸无力,足痿不用,或齿松易脱,或骨脆易折。
3.脉。脉指脉管,具有运行气血、壅遏营气的影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对此张景岳注曰:“壅遏者,堤防之谓也,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是谓之脉。然则脉者,非气非血,而因此通行气血者也。”若脉道不通,则血瘀不行;脉道破裂,则血溢脉外。
脉的生理、病理主要和心脾两脏的功能关系密切。①心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素问。平人气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主血脉,血行脉中,心和脉相连,形成壹个相对密闭的血气运行的整体体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素问。五脏生成论》)故脉的生理病理和心密切相关,并可通过面色反映出来。心气充沛,则脉道通利,血运正常,面红润泽;若心气亏虚,或心气阻滞,则脉道瘀阻,血运失常,症见脉来涩滞、面色苍白或紫暗。②脾主统血,具有加强脉的壅遏之力,统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影响。《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温五脏。”沈目南在《金匮要略注》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可见,脉管的壅遏营气、约束血行的影响,和脾的统摄密切相关。脾气健旺,统摄力强,则脉道壅遏力强,血行其道;若脾气亏虚,壅遏力弱,则血逸脉外,而见尿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甚至崩漏等症。
4.胆。胆位于右胁下,肝之短叶间,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影响。胆汁和饮食物的消化有关,故胆属于六腑其中一个:“胆者,中精之府”(《灵枢。本输》),胆汁是由“肝之余气”所化生,为“精汁”,“胆内盛精汁三合”(《难经》)。胆的功能有别于其他五腑,而类似五脏,“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盖以他腑所盛皆浊,而此独清也”(《类经。藏象类》),故将胆归于奇恒之府。因此在中医学中,胆是惟一的壹个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的脏器。在生理上,胆的贮藏胆汁的功能和肝主疏泄密切相关;因此,胆的病理变化亦主要通过调节肝的疏泄功能进行治疗。
血之府 髓之府 肾之府 胸之府 精明之府 元神之府 筋之府各啥子位置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1、《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这部辉煌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也许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体系、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2、《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拓展资料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实惠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学说研究和临床操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典范之作。
3、《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扩展资料: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
著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
李氏博学多艺,乡试失利后,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上自典范,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李氏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
1552年,李氏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李氏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给壹个新的高峰。
李氏的学术想法和研究方式很有特色,达到壹个新水平。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操作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式,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氏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相对和分类、解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式。
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式。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式,获取很大成功。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决定因素还是怎样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体系解析,又进行了综合综合,而在解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式。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局,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
《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氏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灵魂,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主题中。
李氏躬亲操作,广泛给劳动人民进修,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式。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
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氏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历史考证方式是李氏常用的科学方式。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姿势。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氏主张人定胜天,怎么样?经过上面的分析研究方式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决了这一信仰,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式改造其天然性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
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氏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氏治学严谨,对未知事物,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征,妨附于子,以俟博识”,作为小编归纳一下。
1578年,《本草纲目》撰成。1580年,李氏赴太仓访王世贞求序。李氏殁后,方得刊行。书印行后,节译成全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诸种文字,流行全全球。英·李约瑟说:“明代最辉煌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濒湖脉学》1卷,撰于1564年。李氏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以脉诊决病。至于论脉,将24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数、动、滑划为阳,沉、短、涩、弱、微划为阴。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李氏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为赵献可所发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肯定脑为全身中枢的功能。尚著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证》等,已佚。《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和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集体著作。
度娘百科—李时珍
作为一身的“主宰”,是人体灵魂的“百神之会”,到底有啥子影响
脉为血之府 骨为髓之府 腰为肾之府 背者,胸中之府也。 头为精明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 膝为筋之府 胆为清净之府。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因此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中医里有的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心包络、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和传导影响,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经过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然而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还有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异于平常之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都是贮藏阴精的器官,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
还有你提到的这句话出自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灵魂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
神庭简介
脑作为人体最精细的仪器,藏在大家的头部,却处在大家人体顶尖的部位,被称为“元神之府”,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的地方,甚至在一些导引术上,被称为昆仑、天谷,大家都了解,大脑的影响格外重要,身为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其中一个,掌控着大家的灵魂觉悟,主宰生活规律的一切活动主题,然而它的功能比你想象中更加的强大。
在中医学里,脑被称为髓海,脑是大家体内精髓汇集而成的,跟大家全身的精微物质有关,因此《黄帝内经》中说,大家全身的精髓,都归属于脑。脑作为人体的奇恒之腑其中一个,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储藏着人体的阴精。
头是大家体内全部阳气汇集的地方,作为大家一身的“主宰”,也是清窍所在的地方,人体内的经脉气血都会汇集在头部,因此说头是“诸阳之会”。脑作为人身体的大主,全部的经脉脏腑,都听从它的指令,大家平时的感觉运动,记忆姿势的积累,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应对反应,都受到大脑的“掌控”。
1.主宰生活活动主题
脑可以主宰生活的活动主题,作为生活的枢纽机器,主宰着大家生活的一切运动。在中医上认为,元神的控制受到大脑的掌控,元神藏在大家的大脑之中,其实主要是由于,水谷津液化生为精,精髓化成脑髓,脑髓化生成大家所说的元神。元神完好存在,则大家的生活活动主题不受到影响,元神不存在,人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亡。因此李时珍说,脑作为元神之府,不可以受到损伤,如果大脑受损,大家的生活活动主题也会受到威胁。
2.主灵魂觉悟
脑掌控灵魂觉悟活动主题,人的灵魂觉悟,包括思考的转变和情志活动主题等,对外的事物做出客观的反应。中医认为,心是思考活动主题的主要器官,然而也认识到,大家对记忆的认识不只是在心脏,而更多的是在大家的头脑,因此说,脑中藏有元神,心脏含有识神。正如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所说,“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
脑“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具有灵魂、觉悟、思考等功能。脑主灵魂活动主题正常,则大家的灵魂饱满,思考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否则,就是灵魂觉悟出现了难题。
3.主感觉运动
大家的眼鼻口耳都在头面,因此大家的视觉、听觉、语言,都和大脑存在重要的联系。脑为元神之府,统领大家的四肢,和肢体的运动紧密相关,脑髓充盛,则大家的肢体轻健有力,否则功能异常,无论是虚实,都会表现出听觉的障碍、看物品不清楚、感觉异样、运动失常等。
这篇文章小编将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中医是怎样认识大脑的?人何故会衰老?中医有四大见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神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神庭穴的定位 10 神庭穴的取法 11 神庭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神庭穴的功效和影响 13 神庭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神庭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简介 18 神庭穴研究进展 18.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庭 1 拼音
shén tíng
2 英文参考Shéntíng GV2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í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灵魂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灵魂分裂症等。
4 神庭穴的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6 穴名解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灵魂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3]
7 特异性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2]。
8 所属部位前头[4]
9 神庭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5]。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10 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给前4.5寸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从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拇指指甲中点处即是神庭穴[7]。
11 神庭穴穴位解剖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8]。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2]。
12 神庭穴的功效和影响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影响[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3]。
13 神庭穴主治病证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灵魂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灵魂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灵魂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6]。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9]。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灵魂分裂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6]。
沿皮刺0.5~0.8寸[2]。
平刺0.5~0.8寸[10]
14.2 灸法可灸[1][6][10]。
艾条灸5~10分钟[2]。
15 神庭穴的配伍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影响,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影响,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影响,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6]。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6]。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6]。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6]。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6]。
16 特效 ***用中指指尖掐按神庭穴,每次3~5分钟,可缓解和调理由重感冒或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昏、呕吐等症状[7]。
17 文献简介《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方》: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18 神庭穴研究进展 18.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人体中四海出自何处
中医是怎样认识大脑的?
答:脑为奇恒之腑。脑位于颠顶,为髓之海,外为头面,内为脑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归纳为脑在颅骨内,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的脑腔之中,脑腔内充满脑髓,脑髓外包脑膜。
此和西医学脑的解剖相似。《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指出了脑和脊髓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先天肾精的化生,以及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和营养。
脑的生理功能:
①主宰生活活动主题;
②主灵魂觉悟;
③主感觉运动。
《本草纲目》曰:“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 总之,脑实则神全。
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和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
对于灵魂觉悟思考活动主题异常的灵魂情志疾病,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和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和其他四脏无关。
2.人何故会衰老
答:人之因此会衰老,中医对此现象的认识有四大见解。
(1)肾虚衰老说。
衰老因于肾虚,这是《黄帝内经》的见解。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和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从而认为导致衰老的根本缘故在于肾的虚衰。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大类。肾阴虚和肾阳虚都可导致衰老,而肾阳虚更易引起衰老。由于肾是先天之本,五脏之本,因此《黄帝内经》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根源。
(2)脏虚衰老说。
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衰退都易导致衰老。《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在40 岁以后,每隔十年将有一脏的脏气衰老,如50 岁肝始衰、60 岁心始衰、80 岁肺始衰等。除肾虚是引起人体衰老的主要根源外,脾虚是导致人体衰老的又一主要缘故。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气血虚的主要根源,因此保护脾胃也是抗衰老的一项重要措施。
(3)阴阳失调衰老说。
《周易》认为,阴阳相互影响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招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者,生杀之本始”),并认为阴阳是生活的根本(“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阴阳平衡则 健壮 长寿,阴阳失衡则生病衰老。
(4)气血虚衰老说。
中医学认为,气血充足则 健壮 长寿,气血虚则生病、衰老。由于气血是精气神的根本,五脏六腑之源,气血虚衰必然导致五脏六腑功能衰减而出现衰老,因此中医特别注重气血的保养。
人体中四海出自黄帝内经。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它强调了水谷、气、血、脑髓在人体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灵魂、气血的化生和汇聚之处。十二经脉通于四海,由四海起总领的影响。四海之间又相互配合,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其上部为气海,主一身之气;下部为血海,主一身之血;血气之精华上聚于髓海,是为“精明之府”和“元神之府”。?
脑为髓海,人的灵魂觉悟思考活动主题,视听嗅言、肢体运用等皆归于脑的生理功能,即头脑是灵魂的顶尖主宰,是神气的本源。和头脑直接相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再扩大为手足三阳,阳气即以髓海为依归。髓海失调,就会产生有余和不足,而出现相应疾病。?
膻中为气海,膻中指胸中而言,位近心肺,属于上焦,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心肺二脏正常功能的发挥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胃为水谷之海,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是营卫、气血的本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又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为足阳明经所属。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